第二节  针织  丝绸

一、针  织
1992年,县内有针织企业56个,平均从业人数6079人,产值1.56亿元。1993年,共生产毛巾176.42万米,毛毯15.9万条。至2008年末,全市有规模以上针织品及编织品制造企业16个,主要分布在金沙、平潮、十总、西亭、先锋、三余、兴仁、川姜、二甲等镇,平均从业人数1349人,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销售收入4.94亿元,利税2801万元。
二、丝  绸
1992年,县内有丝绸企业17个,平均从业人数7656人,产值2.02亿元,外贸收购值9300万元。1993年、1994年,全市白厂丝产量分别为452.61吨、499.91吨,丝织品产量分别为1117.75万米、1247.04万米,丝绸工业产值分别为3.5亿元、4.11亿元。此后,因国际市场丝绸产品价格回落,出口受配额限制,造成生产与效益大滑坡。1995年、1996年,全市白厂丝产量分别为379.56吨、228吨,年递减32.47%;丝织品产量1171万米、1052万米,年递减8.15%;丝绸工业产值2.58亿元、1.24亿元,年递减45.15%。1997年,由通州纺机厂、江苏通丝联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丝绸工学院共同研制的“ASFD511型粗旦自动缫丝机”成功投产,利用粗旦生丝生产的“南纺”“真珠麻”等厚重面料,有立体感强、手感丰满、悬垂性能好等优点,产品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是年12月,省内唯一列为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5-606-01-04粗旦生丝及厚重面料加工技术研究”,通过由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委托组织的鉴定。1998年5月,对通丝联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分块搞活的方案,进行资产重组,原通丝联丝织、印染分厂由江苏综艺集团收购接管,组建江苏综艺集团丝织印染分公司;原通丝联缫丝分厂由市丝绸集团总公司和通丝联组建新的制丝有限公司;其他部分仍由通丝联管理。1998年,全市共有丝绸企业5个(其中丝棉厂1个),平均从业人数4400人,总资产1.2亿元。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市内国有丝绸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亏损额进一步加大。当年,通丝联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售收入1057.2万元,比上年下降82.4%。1999年,市丝绸集团总公司发挥集团优势,加强企业横向联动,贸工农平衡发展,行业发展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通丝联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后,活力有所增强,当年实现产值6373万元、销售收入3525万元;亏损1101万元,比上年下降37.2%。余西丝厂、五窑丝厂两家乡镇企业,在市场行情依然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开发丝棉线、节日灯线、真丝针织服装等新产品,全年实现产值4742万元、销售收入4445万元、利税189万元。之后,由于企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从业人数有所减少。
至2008年末,全市有规模以上缫丝及丝纺织企业5个,分布在二甲、石港、平潮等镇,平均从业人数593人,当年实现产值2.64亿元,销售收入2.62亿元,利税276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