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技推广体制

1993年后,在市农业局和多种经营管理局的领导下,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种经营技术推广中心为中枢,区和乡镇农技站与多种经营指导站为基础,村专职农技员为补充组成农技推广网络,承担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任务。1996年3月,区级机构撤销后,原区农技站人员分别安排到有关乡镇农技站。1998年乡镇机构改革,原属市农业局、多种经营管理局管理的乡镇农技站、多种经营指导站、能源站都划归各乡镇管理,市农业主管部门变为协管部门,对乡镇农技站和多种经营指导站只负责业务指导,人员、工资关系全部脱钩。1999年后,部分乡镇因财政困难,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得不到保证,不少农技站处于自己“找饭吃”的“断奶”状态;同时,经过调整行政村、小村并大村,精减村级脱产人员,多数村取消了专职农技员,有的由村委会主任兼任,农技推广网络一度出现“线断网破”的现象。2001年11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通州市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明确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镇属事业单位。2003年7月,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所属各专业站(所)定编定员竞争上岗。2004年,各镇农业服务机构进行多专业整合,分别组建成镇农业服务中心。至2005年末,市、镇两级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2006年开始实施园艺业科技入户工程,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
2008年11月5日,通州市农林局在全省率先设立富民大厅,组织作栽、植保、水产、林果、畜牧等专业的专家轮流值班,24小时开通三农服务热线,为农民提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扶持新政策咨询,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并且不定期巡回到镇村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服务,随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江苏科技报》《南通日报》等平面媒体和多家网站分别进行专题报道。2009年4月1日,中共南通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参观富民大厅后,对这一亲民务实创新举措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