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栽桑  养蚕

一、桑树品种分布
通州桑树品种有本桑和湖桑两大类:本桑主要分布在少数农户家前屋后及育苗户的实生桑苗圃;湖桑为桑园栽植,主要品种有湖桑32号、湖桑7号,湖桑199、育2号、育151、育237、新一之濑等,其中湖桑32号为当家品种,各乡镇都有分布;湖桑199、湖桑7号在十总镇于家坝村与中雁村栽植,育2号、育151、育237、新一之濑栽植在骑岸镇渡海亭村。
1995年,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产量高、质量优、发芽早、硬化迟的育71-1桑树新品种,在西亭镇西禅寺村、石港镇许港村建立良种桑品种基地100亩,后作为湖桑32号的更新品种,在全市逐步推广。2001—2003年,全市恢复发展桑园6450亩,育71-1占95%以上。西亭镇西禅寺村、骑岸镇渡海亭村和戏台墩村、石港镇江海村、四港村和许港村、刘桥镇苏池村和十五里庙村等蚕桑生产重点村,新栽桑全都种植育71-1品种湖桑。
二、桑田管理
春  管  主要采取施春肥、白条治虫、锄草等措施。2002年起,春季施肥时间由以往的3月底、4月初,提前到3月中旬,并推广应用桑树专用肥。1995年前,春季桑树白条治虫普遍使用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等农药;1996年开始推广灭多威,2003年应用丰田灵桑保专用药,2004年使用桑虫净、桑虫清等桑保专用药。桑园春季锄草主要采取人工锄草和化学锄草两种方式,化学锄草使用草甘磷除草剂。
夏  管  主要采取夏伐、施肥、治虫、疏芽、锄草、理沟等措施。2000年前,成林桑夏伐普遍在6月15日前结束;2001年开始饲养二春蚕,桑树夏伐推迟到二春蚕上山时的6月底。施夏肥时间一般在6月20日前。2002年起不养夏蚕和早秋蚕,施夏肥时间普遍推迟到7月中下旬。1996年开始注重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和多施有机肥,2004年推广桑树专用复合肥。2001年前,夏季白拳治虫一般在6月20日前完成。2002年开始,养二春蚕的桑树白拳治虫一般在7月10日前完成。桑树夏伐后,潜伏芽长到15~20厘米时,每株选留生长势强、立位适当的枝条8~10根,其余都疏掉,使养分得到合理利用。针对夏天雨水偏多的情况,及时清沟理墒,确保桑园能排能灌,雨止田干。
秋  管  主要采取施肥、治虫和除草等措施。1998年前,饲养早秋蚕,桑园秋季施肥分别在7月底前和8月底前施两次秋肥,品种以碳酸氢铵或尿素为主。1999年起不再饲养早秋蚕,普遍在8月下旬施一次秋肥。秋季治虫在7月底和8月中下旬进行。
冬  管  主要采取剪梢、束枝、病虫害防治、补缺等措施。剪梢在12月或次年1月进行,以水平剪梢方式为主。束枝是用稻草束缚桑树枝条,以矫正树型、诱杀越冬害虫、方便田间劳作,一般在剪梢后进行。冬季病虫害防治,于秋末冬初施用速灭杀丁或敌杀死等农药。桑树剪梢后,人工抹杀蚧壳虫、刺杀天牛幼虫,此外,根据桑园缺株情况,及时进行大苗移栽或压条补缺。
三、蚕种及饲养布局
蚕区分布  1993年,市内分通北、通吕运河和沿海等三大蚕区。1995年起,因蚕茧价格大幅下跌,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以后经过几次行政区划调整,蚕桑生产逐步集中到西亭、二甲、海晏、十总、骑岸、石港、刘桥、新联、平潮等9个镇。2007年起,蚕茧价格回落,桑园面积再次萎缩。2008年,西亭、十总、骑岸、石港、刘桥、平潮等6个镇桑蚕饲养量占全市90.7%。
蚕期布局  1993—1996年,每年养蚕4期:春蚕、夏蚕、一秋蚕和二秋蚕。1997—1998年,根据五总乡环港村等蚕桑重点村的要求,秋蚕增加一期,恢复为早秋、中秋、晚秋,并明确养早秋蚕必须是能控制农药污染的蚕桑生产重点村,其他地区不宜饲养。1999年开始,秋蚕再次改为两期,称中秋蚕和晚秋蚕。2001年起,年养蚕4期,即春蚕、二春蚕、中秋蚕和晚秋蚕。2008年养3期蚕,即春蚕、中秋蚕和晚秋蚕,饲养量之比为1∶0.46∶0.20。
家蚕品种  1993年,春蚕、夏蚕与中秋蚕期均使用苏5×苏6(正反交,以下各品种相同)家蚕品种,早秋应用苏三元家蚕品种。1994—1996年,各期蚕种均以苏5×苏6品种当家。1997年起,推广锡芳×春雷、871×872、黄海×苏春、苏菊×明虎、苏镇×春光等家蚕新品种。2002—2008年,分别以锡芳×春雷、苏菊×明虎为春、秋蚕期的当家蚕品种。
四、养蚕技术
催  青  1996年前,每期蚕种催青,都要抽调区和乡镇蚕桑技术人员参加。1997年以后,由于发种量大幅减少,由市蚕桑站负责胚子解剖和温度、湿度、光线调节、换气、摇种等所有催青事务,2006年催青室进行自动化改造,各期蚕种一日孵化率均在95%以上。
共  育  2002年,推广标准化共育技术,2004年,推广操作简便、清洁卫生、温湿度控制精确的小型自动化蚕用环境控制器进行小蚕共育,小蚕共育率保持100%。
饲  养  1998年开始,在五窑、西亭、刘桥等乡镇试验推广五龄蚕条桑斜面育省力化养蚕技术,受到蚕农欢迎,推广面逐渐扩大。2003年在西亭、十总等镇推广节本高效的塑料折蔟漏空透气育先进技术。
方格蔟营茧  1993年以后,全市方格蔟营茧率保持100%。骑岸镇渡海亭村、戏台墩村普遍采用“回转蔟”方式,其他地区均采用搁挂式营茧。1997年起,推广方格蔟室外预上蔟技术。
五、蚕病防治
1997年12月,经市政府研究,将西亭、十总、五总、五窑、英雄、新坝等乡镇的26个蚕桑生产重点村,定为沙蚕毒素类农药禁用区,农田秋季治虫提倡使用甲胺磷等农药。同时由于秋蚕布局调整,不再饲养早秋蚕,1998—2002年未发生大面积秋蚕农药中毒事故。2003年,全省禁用甲胺磷农药,市内中秋蚕普遍发生沙蚕毒素类农药中毒现象。2005年,骑岸镇秋熟作物病虫害防治因未按市植保站配方用药,中秋蚕共育期间普遍中毒,后补领蚕种,选用无毒桑叶,对农药污染桑叶进行浸洗解毒,并加强饲养管理,中秋蚕获得丰产丰收。
2000年起,家蚕血液型脓病有所抬头。受野外昆虫暴发白僵病的影响,2005年晚秋蚕、2007年中晚秋蚕普遍发生白僵病,通过控制蚕座湿度、使用防僵药品等措施,晚秋茧产量未受大的影响。
六、蚕茧产量、质量
产  量  1992—1995年,年产蚕茧均在3000吨以上,其中1994年达到3685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5年,市场茧丝绸行情大幅度走低,春茧均价每公斤17.36元,同比下跌20%,秋茧均价跌至每公斤8元,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1997—2000年年产蚕茧逐渐降至1400吨左右。此后随着蚕茧价格的回升,产量有所提高。2007年茧价又回落,蚕茧产量再度下滑。2008年,因遭受化学中毒的影响,蚕茧产量降至835吨,张产茧仅28.69公斤。
质  量  通州蚕茧质量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1995年春茧上车茧率88.01%,茧丝长1219.4米,解舒率65.4%,毛折281.15公斤,洁净94.42分,清洁98.76分,出丝率35.6%,茧层率50.4%,蚕茧质量综合评分名列全省第一。1997年春茧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上车茧率93.16%,茧丝长1302.8米,解舒率69.26%,毛折251.68公斤,洁净93.82分,清洁98分,出丝率39.74%,茧层率51.53%,继续名列全省第一。
1993—2008年通州市蚕桑生产情况统计表
表11-10
年份湖桑面积(亩)发蚕种数(万张)蚕茧总产(吨)单产(公斤/张)年份湖桑面积(亩)发蚕种数(万张)蚕茧总产(吨)单产(公斤/张)
1993479459.33321634.471997247403.13123839.55
19945131610.87368533.901998225023.27152046.48
19953831610.13342533.811999169803.12137544.07
1996307624.27199146.632000180403.11147547.43
2001208833.61165045.712005250864.52187541.48
2002231003.71176947.682006257284.57194442.54
2003245004.25177041.652007257314.84175036.16
2004246004.45182040.902008100052.91835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