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主要病虫草害
水稻病虫  主要有二化螟、大螟、三化螟、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螟蛉、稻苞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条纹叶枯病。
二化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稻田发生的螟虫以二化螟为主,发生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5%以上。2002—2004年,一、二代二化螟均达大发生的程度。虽经大力防治,一代的枯心率仍达0~3.2%,平均1.21%,每亩残留虫量为1111头;二代的白穗为0~2.6%,平均0.73%,不施药田块的白穗率高达5%以上,每亩残虫量平均2170头。
纵卷叶螟  1993年以后,二代发生期提早,发生程度较重,其中中等以上发生的有1993年、1995年、1998年、1999年、2003年。三代基本是偏重到大发生,其中1993—1996年、1998—2000年、2003—2008年为大发生年。2003年、2005年稻纵卷叶螟三、四代连续大发生,蛾量之多,卵、虫量之高,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经大力防治,全市45万多亩水稻,三、四代防治面积达219万亩次,大面积危害损失基本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水稻白叶率平均为2%左右,但仍有少部分田块的白叶率在30%~40%;个别未施药田块白叶率100%,损失产量3成。
褐飞虱  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稻褐飞虱发生期提前,二代发生程度以中等为主、三代中等以上发生年份占60%以上,四代偏重到大发生,其中大发生的有2006年、2007年、2008年,五代褐飞虱2005年、2006年均为大发生。
纹枯病  1993—2005年均为偏重至大发生,2006—2008年均为大发生。使用高效药剂井岗霉素防治,有效控制病情。
油菜病虫  主要有菌核病、霜霉病、蚜虫等,其中以油菜菌核病发生为害损失最大。1993—2008年16年中,油菜菌核病均为中等以上发生,其中有10年为大发生年,平均自然病株率67%,病指45.74;4年为中等至偏重发生年,病株率35.81%,病指18.45,严重威胁油菜生长。通过选择高效药剂适期防治,为害得到有效控制。
棉花病虫  主要有棉铃虫、红铃虫、盲蝽象、红蜘蛛、棉蚜、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
棉铃虫  1994—1998年连年重发。1996年海晏乡少数农户未进行防治,棉花几乎失收。当年还发现棉铃虫危害水稻,危害的稻田有数千亩,其中危害较重的500亩左右。1997年、1998年,四代棉铃虫特大发生。1998年市植保站在金沙地区棉田对四代棉铃虫发生状况系统观察记载:一、二、三类棉花百株累计卵量1050~1752粒,平均1445粒。发生量特大的海晏乡,同期百株累计卵量高达2395粒,为1972年有棉铃虫记载资料以来的最多。通过发动农户防治,平均施药5次以上,虫害率压低到1.04%,减少皮棉损失近9000吨。1999—2008年,均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年。
盲蝽象  1993—1994年、1998年、2001—2005年,为一、二、三、四代偏重至大发生。一代为害造成蚕豆植株龙头株率达50%~95%;二代主要为害棉苗及棉田周围蔬菜;三、四代主要为害棉花嫩头、幼蕾、幼铃,导致棉花蕾铃大量脱落,结铃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三麦病虫  主要是小麦赤霉病,1993—2008年均有发生,其中1993年中等偏重发生,平均病穗率为28.5%;1998年为中等发生,平均病穗率为12.7%;2001—2003年为大发生年,病穗率达30.4%~63.7%,平均46.32%。其他年份均为轻发生,平均病穗率在5%以下。
蚕豆病虫  主要有赤斑病、褐斑病、病毒病、蚜虫、盲蝽象。赤斑病1993—2008年都是中等以上发生,一般病株率40%~50%,病指20,产量损失10%左右。其中1998年曾暴发流行,病株率达100%,病指50以上,使蚕豆损失产量3~5成。蚕豆褐斑病、病毒病、蚜虫等发生较轻。
玉米病虫  主要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玉米螟于2004年大发生,发生面积达15万亩左右;2005年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一般年份为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7.5万亩。玉米大、小斑病除2004年、2005年中等发生外,常年发生均较轻。
蔬菜病虫  主要有灰霉病、霜霉病、疫病、菜青虫、小菜蛾、蚜虫、斜纹夜蛾、甜菜菜夜蛾等。2000—2008年,二代菜青虫偏重至大发生,其中2005年、2007年特大发生,百株卵量达3.06万粒,是常年发生量的15~20倍,给叶菜类蔬菜生产带来极大威胁。同期,斜纹夜蛾、甜菜菜夜蛾也连续暴发。通过及时用药防治,虫害均得到有效控制。此外,在春季发生的灰霉病、霜霉病,对番茄、黄瓜危害较重。
农田杂草  1993年以后,通过大力推广化学除草,杂草为害造成的损失基本控制在2%以内。由于大面积长期使用同一类型除草剂,油菜、麦田杂草的草相发生新的变化,禾本科杂草由过去的看麦娘、硬草为主,演变为以早熟禾为主要优势种;阔叶类杂草由过去的繁缕、荠菜、猪殃殃为主,演变为以大巢菜为主要优势种,使用常规除草剂的防除效果较差。2000年大面积推广直播稻后,稻田杂草发生逐渐严重,具有种类多、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为害重的特点,禾本科杂草由过去以稗草为主,演变为以千金子、稗草并重;阔叶类杂草则由过去的水苋菜为主,演变为以鸭舌草、矮慈菇为主要优势种;莎草则由原来的异型莎草为主,演变为以扁杆藨草芒、水莎草为主。另外,还有旱茬田的多种杂草混生的杂草群落。2002年起,通过全面推广“水旱灵”“丙草苄”等高效除草剂后,农田杂草的发生为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预测预报
测报对象  1993年起,市植保站系统测报对象共18种,常年观察对象14种,常年鉴定性普查对象8种。2008年,确定系统测报对象17种,其中棉花红铃虫、棉铃虫、水稻稻瘟病、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小麦赤霉病为全国植保总站指定的全国区域性系统测报对象,被省植保站指定作为全省主要病虫测报对象有10项:棉花红铃虫、棉铃虫、盲蝽象、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纵卷叶螟、二化螟、小麦赤霉病、粘虫。小麦、油菜、水稻、棉花田杂草等。
测报内容  从1977年起,市植保站逐月编印《测报工作日程安排表》,发至基层病虫情报点,规定各种病虫害的调查时间和记载要求,使测报资料具有系统性和可比性,为病虫害预测预报提供充分依据。1993—2008年,测报对象的调查与测报方法按照《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办法》执行,实现测报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标准化。至2008年,积累系统测报资料40年以上的有6个病虫,30年以上的有9个病虫,25~28年的有7个病虫。
测报方式  1993—2008年,建立蚕豆赤斑病、棉铃虫、盲蝽象、白背飞虱、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预测预报模型,准确率达95%以上,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04—2008年,利用电视进行病虫害预报,病虫防治普及率显著提高。同时还利用通州电视台“三农在线”制作褐飞虱暴发预警、防治技术专题片,在防治关键时刻于每天黄金时段用游动字幕播出,指导农户及时用药,提高防治技术的知晓率和覆盖率。
三、防治措施
统防统治  1993年,为强化植保社会化服务,实施统防统治,大力推广新型弥雾机和低容量喷雾器,发挥高效、快速的施药效能。至2009年6月,全市弥雾机拥有量达到10万多台,卫士喷雾器3000多台,年均专业化服务面积540万亩次,挽回油菜籽600万公斤,挽回粮食3375万公斤,挽回皮棉56.25万公斤。先后引进高效低毒的杀虫农药甲胺磷、混灭威、叶蝉散、拟除虫菊酯、扑虱灵、抗蚜威、吡虫啉、锐劲特、杀虫双、杀虫单、单吡啉等,年防治面积750万亩次。杀菌剂引进三环唑、拌种双、防霉宝、速克灵、甲霜灵、菌核净、百菌清等,年防治面积300万亩次。
2004年起,禁止或限制在蔬菜、瓜果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上使用甲胺磷、1605、久效磷等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通州市作为全国农药安全使用示范和江苏省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及推广应用示范县(市)之一,认真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推进病虫害防治低毒化、无害化。2008年,高毒高残留农药基本停用。
实施无草害工程  1994年,根据省植保站的要求,全面实施农田无草害工程,当年秋季先在平潮、刘桥、石港地区和兴仁、金沙、十总地区的部分乡镇示范推广,除草效果达86%以上。随后在市内全面推广应用除草剂,先后引进和开发推广的有丁草胺、稻无草、异丙苄、除草腐脲、草甘膦、使它隆、骠马、阔旺、异丙隆等,1995年农田化除面积达250万亩次。1996年,全市麦田化除35.6万亩,油菜田化除20.9万亩,稻田化除68万亩。经省、南通市组织检查验收,认定通州市达到麦田、稻田无草害县(市)标准。
创办植物医院  1992年,县植保站创办技术经济实体——植物医院,进行技术开发、转让、承包和咨询一条龙服务。1993—1996年,对稻、麦、棉、油菜田化学除草,油菜菌核病防治,稻田病虫兼治,棉红蜘蛛防治等18项植保新技术,运用联效承包的形式,累计技术承包面积863.85万亩,共挽回损失粮食4.19万吨、皮棉5173.5吨、油料3.17万吨,节省劳动日342.46万个,投入产出比为1∶10.58,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39亿元。1993—2008年,市植保站还先后开发克纹虱、稻乐、克菌灵、病虫散、麦无草等新农药剂型,由通州正大农药厂批量生产,并推广到苏、皖、鄂等省,受到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