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  子

一、主要品种
水  稻  1993—1998年,水稻主要品种为武育粳3号,生育期较短,米质佳,适口性好,全市约种植35万亩。1996年引进92-109粳稻新品系,其抗倒性强、穗大、米质较优、产量高,1997年推广种植15.7万亩。1999年,由于武育粳3号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改用高产优质品种95-20、95-16、269代替。当年水稻成熟期遇大风大雨,造成大面积倒伏,但示范种植的5000亩优辐粳品种表现良好的抗逆性能,亩产达650公斤左右,且米质较好。2000年,优辐粳推广面积达30万亩。2003年,引进优质杂交粳稻新品种86优8,在金沙、平潮、十总等地进行大面积示范种植。
2005年起,实行水稻良种补贴,主要推广武粳13、武香粳14、宁粳1号和通育粳1号4个粳稻品种和糯稻大华香糯,同时示范种植新品种武粳15和秋风糯。
2008年,大面积推广种植宁粳3号、南粳44,示范种植镇稻413号、盐粳10号、盐粳11号。
三  麦  1993—1998年,小麦品种以扬麦158为主,部分地区搭配少量扬麦5号。大麦品种有如东3号、如东5号和矮早三。元麦品种有浙114、如东4号、通麦6号。1998年示范种植高产红皮小麦宁麦8号。
1999年,国家调整粮食收购政策,红皮小麦退出保护价收购,提高白皮小麦收购价,推广种植白皮小麦苏麦6号近10万亩。2000年,由于苏麦6号白皮小麦抗病性较差,许多地方出现穗发芽,因而予以淘汰。
2005年,实行小麦良种补贴,全市供应宁麦9号15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种植的小麦品种有扬麦158、宁麦8号和扬辐麦2号。
2006—2008年,小麦品种以扬麦11、扬麦13、扬麦15为主,少量种植宁麦8号、宁麦9号,示范种植宁麦14。
棉  花  1993年,中西部棉区主要品种为湘棉10号,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三余枯、黄萎病混生棉区则种植中棉12、中棉15等抗病品种。1994年起,大面积推广泗棉3号;在三余枯、黄萎病混生棉区示范种植太8893(后审定定名为苏棉8号)。1996年淘汰泗棉3号,推广苏棉8号,1997年种植苏棉8号24.6万亩。
2002年,大面积示范种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南抗3号,常规品种则以苏棉12为主。2003年,抗虫棉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品种有:南抗3号、鲁棉研15、中棉38、中棉29、湘杂棉3号等;刘桥、新联等少数镇种植苏棉18号。2004年,因湘杂棉3号铃大、壳薄、吐絮畅、花色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成为棉田主体品种之一。2005年,又引进杂交抗虫棉新品种鄂杂棉10号、慈抗杂3号和常规品种苏棉9号。2006—2008年,棉花种子市场品种较多,主要推广种植苏杂棉3号、科棉3号和泗杂棉6号,同时种植的有鄂杂棉10号、鄂杂棉28、鲁棉研23等。
油  菜  1993—1997年,以秦油2号为当家品种,种植面积占油菜面积的80%以上,其余为中油821和少量的汇油50。1997年,秦油2号出现开小花、不结角现象,此后种植面积迅速下降,到2001年全部淘汰。1998年,推广双低杂交油菜油研8号,到2000年成为当家品种。2001年又引进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宁杂3号,当年种植1万亩左右,但仍以油研8号为主。2002年,引进秦优7号,至2005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同时种植的其他品种有皖油18、淮杂油1号、史力丰、沪油16等。2006—2008年,主要推广种植秦优10号、秦优7号、史力佳;同时种植的品种有秦优8号、丰油701、德油8号、太空油菜、宁油16、宁杂11、中农油6号和红油杂2号、华油杂9号、华油杂10号等。
玉  米  1993—1996年,玉米当家品种为掖单13号,搭配少量西玉3号和掖单4号。1997年示范种植苏玉9号。2002—2003年先后引进苏玉17、苏玉19,到2008年成为当家品种,同时少量种植的品种有苏玉18、登海9号、登海11、东单60、神玉2号和郑单958等。
蚕  豆  1993—1996年,种植的蚕豆品种有三白蚕豆、大青皮、启豆1号、2号。1997年从浙江引进大白皮蚕豆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2年种植面积占蚕豆面积的50%以上。2008年,全市蚕豆种植品种以大白皮、大青皮、香蕉豆为主。
大  豆  夏大豆以农家品种七月白、八月白、牛踏扁、水黄豆为主。变化较多的主要是早毛豆品种,1993—1994年为合丰26,1995年引进豆粒稍大的黑河9号,替代合丰26;1999年从辽宁引进优质大粒型品种93-4、辽鲜1号;2003年后,先后引进早生白乌、台湾75、春绿60、日本青、台湾292、95-1和青酥2号等早熟优质的毛豆品种。2008年,夏大豆引进了中黄13、苏杂1号、豫豆16,夏大豆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超过10万亩。
马铃薯  1993年,高产个大的克新1号是主推品种。1999年从河北省围场县引进新品种早大白,由于种薯含水量高、易烂,次年就加以淘汰。2005—2008年,种植品种仍以克新1号为主。
二、繁殖基地
1993年,在石港镇石北村建立湘棉10号良种繁殖基地,在石港稻麦良种场建立常规稻、麦良种繁殖基地,繁殖品种有水稻良种武育粳3号、83-85,小麦良种扬麦158等。同年,在市良种场建立中油821和汇油50两个油菜良种繁殖基地,同时建稻、麦“三圃”田1000亩,良种繁殖田1.3万余亩,至2000年止,年均生产原良种200万公斤左右。
1995年引进92-109、武育粳5号,分别在石港镇石西村、九家庄村建立繁殖基地。1996年引进苏棉8号,在新联镇建立原种一代繁殖田1.1万亩。1998年引进粳稻新品种武育粳8号、武香粳14、269和糯稻新品种91-21,在新联镇卞立庙村、四安镇阚家庵村和市良种场分别新建繁殖基地。同年,石港、新联、刘桥三镇被列为苏棉8号良种繁殖基地。1999年引进的宁麦8号,在市良种场繁殖。2000—2001年,引进水稻新品种优辐粳、陵香粳和大华香糯,分别在石港、新联及市良种场繁殖。2002年,因推广抗虫杂交棉,石港、新联棉花繁殖基地停止棉花种子生产。2003年引进武粳13,2005—2008年,引进武粳15、宁粳1号、宁粳3号、南粳44,在新联、石港两镇繁殖。
三、种子供应
1992年,县种子公司在石港镇新建棉种泡沫酸脱绒加工车间,对棉种进行泡沫酸脱绒、种衣剂包衣、复合袋包装,提高棉种质量,实现全县棉花统一供种。1993—1999年,先后对玉米、水稻、小麦种子应用种衣剂包衣技术,累计包衣种子1212.7万公斤,推广种子包衣面积372.4万亩次,增产粮食3933万公斤、皮棉792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53亿元。
1993年,为推行市乡镇联合供种,南通市和通州市政府专门拨款,各乡镇配套一部分资金,新建有独立的种子仓库、门市部、检验室、晒场的乡镇种子站,共投放资金516.5万元,至1994年,全市49个乡镇种子站基础建设全面竣工,共建仓库7480平方米,晒场1.11万平方米,检验室820平方米,添置相应的种子检验仪器设备40多台套。乡镇种子站设施条件改善后,市乡镇联合供种得以顺利推行。1996年,共销售各类农作物原良种351万公斤,其中三麦35万公斤,水稻95万公斤,棉花33.5万公斤,油菜6.5万公斤,玉米35万公斤,马铃薯等146万公斤,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
1997年,市种子公司在市开发区银河路西首新建种子仓库545平方米,加工车间347平方米,添置5吨/小时种子生产流水线一套。
200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实施,种子市场逐步呈现多元化经营格局,但种子供应仍以市种子公司和镇种子站为主渠道。2003年,南通大华、南京神州、中江种业、南通市蔬菜种子公司、长江种子公司等多家企业,纷纷委托市供销社及个体户经营、代销种子,种子市场全面放开。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全市有种子经营户250余个,已保持10多年的统一供种模式被打破,市镇联供份额逐年下降,到2005年,市镇联供数量不到60%,并出现种子质量不平衡,品种多、乱、杂再次回潮,市场上种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时有发生。
2005年开始,对水稻、小麦实行良种补贴政策,翌年棉花、油菜也相继实行良种补贴,全市粮、棉、油种子供应量得到快速增长,年平均供应量超过350万公斤。
2008年底调查,全市有水稻品种18个、棉花品种52个、玉米品种21个、大豆品种11个、西瓜品种18个、油菜品种39个、小麦品种1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