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化经营
1993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委、市政府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先后就加快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特色农业经济、兴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培育农民营销队伍等工作颁发一系列文件,作出具体部署,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农产品营销协会及农民经纪人等多种经济实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1993年起,市委、市政府按照群众自愿、集体扶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的原则,培育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当年10月,西亭镇亭北村组建通州市曙光农业有限公司,共有耕地110多亩,固定资产30多万元,经营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这是市内首家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至1994年末,全市相继建成农业股份制合作企业68个,逐渐形成新的经济规模和经营态势。
1996年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速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济的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作为加速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至年末,全市共建成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102个。同时在一些有一定规模工商企业的村,以原有的村经济合作社为基础,依法建立综合性公司,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村、企领导班子间合理兼职,形成村企合一的新型管理体制。
1999年4月,为与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相适应,市内第一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余斗争果业合作社建立。随后,金沙水芹、石港三黄鸡、新联出口蔬菜等具有专业特色的经济合作组织陆续建成。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猛发展。至2009年6月底,全市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农民专业协会29个),其中:种植业53个,畜牧业68个,园艺业74个,渔业34个,农机11个,其他18个;有省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个,“成长型”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以上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省财政277万元扶持资金),南通市级“四有”专业合作组织17个,通州市级专业合作组织49个。共有社(会)员6.02万人(户),带动农户约15.78万户,年营销各类农副产品12万~15万吨,销售总收入约15亿元,社(会)员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1994年2月,市委决定实施多种经营“百项投入工程”,要求全市投入10万元以上的生产项目达到100项,当年经市政府批准立项工程140项,实际实施153项。对实施“百项投入工程”所需用地和贷款给予政策优惠,共投入资金9152万元(其中由政府补贴120万元),完成产值2.02亿元。1995年、1996年,又分别实施投入10万元以上工程218项和135项,投入资金分别为1.1亿元和1.3亿元。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按照不同生产特点,以专业村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村一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出口蔬菜、生态立体种养、海淡水产种苗、草食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等8种优势产业,并且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至2009年6月,共建成特色专业村60多个;培育成10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即石港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刘桥蚕桑生产基地、金沙蔬菜生产基地、三余水产品生产基地、川港中药材生产基地、二甲果品生产基地、四安生猪生产基地、骑岸禽蛋生产基地、张芝山奶牛生产基地和兴东山羊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四大优势的农业产业园,即以设施蔬菜、鲜食果品为主的城郊型产业园,以观赏园艺、农业休闲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园,以精品蔬菜、特经特粮为主的订单型产业园,以高效经济作物、特种养殖为主的种养型产业园。通过这些生产基地辐射和带动周围农户,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993年以前,境内农产品加工以传统的粮油及副食品加工为主,多为小型、分散的作坊式生产,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寥寥无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和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了较快发展。
1997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00余个,大部分农产品实现就地转化,开发出纺织、丝绸制品、粮油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制品6大系列产品,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其中24个市级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实现产值4.6亿元。
1998—2006年,爱特津乳业、欣德食品、双和食品、嘉安食品、大热带食品、光合生物等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陆续建成投产,这些企业采取租地、合营和订单生产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和生产指挥权,统一规划、布局、管理、经营、收购,新增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近10亿元。
至2009年6月底,全市共有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2个,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个;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南通市级龙头企业9个;大富豪啤酒、新中乳腐、银河面粉分别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据统计,这些企业共联结16.86万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带动种植、养殖面积37万亩(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左右。
四、农贸市场和农民营销队伍
1993年以后,随着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进展,涌现出一批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各类专业市场,其中有九圩港猪肉批发市场、唐洪山羊市场、二甲粮油批发市场等9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由此产生一大批农民营销队伍。1998年统计,全市有农副产品营销人员3.7万人,其中年营销额3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2856人,50万元以上的620人;有45个乡镇先后成立农民经纪人或农副产品营销协会。农民经纪人一头连着广大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发挥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桥梁作用,从而缓解了卖难买难的矛盾。
至2009年6月底,全市共有上规模的农贸市场63家,占地面积22万多平方米,其中占地超过5000平方米的8家;以粮油、蔬菜、生猪、山羊、水产品为主的专业市场10家,入场经营户6139户,年成交额1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