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抗旱治旱

1994年旱灾。当年6月21日入梅,6月28日出梅,梅雨量仅47.9毫米。从出梅到14号台风影响前近40天,降雨仅40毫米,只占常年的25%。7月,三余地区降雨不足2毫米,刘桥地区滴雨未下。加之持续高温晴热,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猛增,长江来水又较往年少,内河水位下降较快。遥望港水位从6月30日的2.23米降至7月8日的1.58米,平均日降幅达80多毫米。三余地区三级河以下的河沟大多干涸,土壤返碱,棉花、玉米等旱作物午后普遍出现卷叶现象。全市26个乡镇遭受旱灾,受灾面积5万公顷,其中重灾1.2万公顷,绝收1600公顷,农业损失5600万元。面对罕见旱情,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动员群众克服等天下雨的依赖思想,迅速行动起来,大打抗旱保苗硬战。市领导深入灾区了解灾情,从农工部、农业局、水利局、农机局抽调人员,组成精干的班子开赴三余重灾区,分析灾情,研究抗旱措施。市财政局紧急拨款20万元,市物资、农资等部门调拨柴油70吨、化肥100吨,支持三余重灾区。农机局组织60万元的抗旱机械送到灾区,并帮助安装维修。供电部门千方百计调度电力,确保抗旱用电。三余区广大群众从家中拿出各种能使用的灌溉用具投入抗旱。全市参加抗旱的共有20余万人,投入抗旱电动机2500台、3.25万千瓦,柴油机2000台、1.76万千瓦,用电17万千瓦时,耗用柴油600吨。共投入抗旱经费150万元,其中市财政20万元,乡镇和群众自筹130万元。广大干部群众奋战一个月,终于制服了旱灾。
2005年旱灾。当年梅雨期降雨量少,自5月中旬至6月底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持续晴热高温,水稻栽插需水量很大,用水矛盾十分突出。市水利局组成4个为农服务小组,分赴农村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和掌握各级河道水情,做好抗旱的技术指导工作。沿江各闸充分利用潮汛,做到能引则引,能蓄则蓄,尽最大调度能力提高内河水位,保证用水需要。在大汛期间,新江海河闸、营船港闸日引水量达200万立方米,全市共引水1.04亿立方米。南部通启河水系和北部九吕水系,原为一低一高水系,平时进行北水南排。由于旱情特殊,通启河水位反而比九圩港、通吕河水位高。为减轻九吕水系用水压力,市防汛防旱指挥部果断决策,打开在建中的双桥套闸进行反引,提升九吕水系灌区水位。同时,突击清除坝头坝埂、网簖等阻水障碍,确保水流畅通。全市参加抗旱的共38万人,投入抗旱泵站2895座,机动抗旱设备2.1万台套、7.98万千瓦,用电1183.4万千瓦时,用油258.95吨,投入抗旱资金2093.24万元。经过20多天奋战,成功地消除干旱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