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抗灾减灾

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通州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3—2008年,几乎每年都会受到一种或几种自然灾害的侵袭。16年中,按灾害发生的种类划分:遭暴雨、冰雹、龙卷风“三害”齐袭的1个年份(1993年),遭台风袭击造成重大灾害的1个年份(1997年11号台风),受台风外围影响的7个年份(1996年8号台风,2000年12、14号台风,2001年2、8号台风,2002年5号台风,2004年7号台风,2006年5号台风,2007年13号台风),旱灾2个年份(1994、2005年),遇雪暴、强寒潮2个年份(1998、2008年),旱涝急转、强降雨造成时段性灾害的3个年份(1995、1999、2003年);按损失大小和受灾面积划分:重灾3个年份(1993、1996、1997年),一般性灾害10个年份,风调雨顺、基本无灾的3个年份(2001、2003、2006年)。16年中,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5亿元,年均受灾农田面积3万公顷;共伤亡609人,其中死亡20人,重伤86人,轻伤503人;先后倒塌房屋7390间,损坏2.62万间。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立足于抗大灾、抗多灾,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预案,重点镇完成防洪排涝预案,并且分地区组织防汛演练,提高防汛防旱指挥部及责任单位人员防汛抗台应急处置能力。每年5月都要召开全市防汛防旱工作会议,预测分析当年灾情,作出防汛防旱工作部署。汛前,市党政领导都要视察江海堤防,查勘险工险段,指定责任单位和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接到灾情预报,立即通过电视、广播、传真等途径,以最快速度予以通报,提出明确要求,动员干部群众投入防灾抗灾。在灾害来临前,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工负责,赶赴抗灾一线组织指挥。由于领导重视,预防和抗灾措施得力,16年中未出现主江堤和海堤决口,未发生海水倒灌灾难。虽然年年有灾,有的年份灾害特别严重,而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都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未出现农作物大面积绝收、民众饥慌、企业长时间停工停产的局面。特别是实施江海堤防达标工程建设以后,全市防洪保安能力大大提升,因台风和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