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水利建设

一、河道整治
境内农村河道因多年雨水冲刷、河坡坍塌及不当的人为因素(削坡种植、往河道里倾倒垃圾等),造成河床淤积垫高,河槽容积量逐步减少。1993年—2009年6月,对农村河道分三个阶段疏浚整治:
1993—2002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利用农民劳动积累工进行河道疏浚,省和南通市对县乡河道疏浚工程不拨付资金补贴,只对配套建筑物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受资金制约和传统水利观念的束缚,市级河道作为省级重点农水项目区的龙头工程,每年疏浚1~2条段,而乡级河道疏浚进展缓慢。10年间,累计疏浚县乡河道292条(段)、755.94公里,完成土方1760.87万立方米。其中县级河道23条(段)、135.11公里,完成土方590.01万立方米;乡级河道269条、620.83公里,完成土方1170.86万立方米。
2003—2005年为第二阶段,县乡河道疏浚工程由省和南通市列项补助集中整治,并由各级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快速推进。3年中共疏浚整治河道101条、395公里,完成土方772万立方米,其中县级河道9条、66公里,完成土方197万立方米;乡级河道92条、329公里,完成土方575万立方米。通州市将河道疏浚取出的淤泥替代窑厂从农田取土制砖的经验,省政府在全省推广。北兴桥镇新闸村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成功筹集资金投入河道疏浚的做法,被《中国水利报》报道,受到省内外高度关注。
2006年—2009年6月为第三阶段,省和南通市除对县乡河道整治继续给予补助外,并将村庄河塘整治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民办实事工程,在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扶持,省、南通市和通州市财政对河道(河塘)疏浚整治补助每立方米土方分别为5.8~6.8元、2.6元和2.5元。在近四年时间内,共疏浚整治市县级河道19条(段)、193.71公里,完成土方427.14万立方米;乡级河道197条(段)、865.66公里,完成土方1097.23万立方米;整治村庄河塘5655条(个)、2739.39公里,完成土方2839.9万立方米。
二、节水灌溉
从1998年起,节水灌溉经过由点到面的试验示范,2000年为推广高潮期,2001年以后进入稳步发展期。节水灌溉采取以建设防渗渠道和实行水稻浅湿灌溉为重点,多元化投入,工程、技术和管理三项措施同步实施。至2005年末,全市累计建设混凝土防渗渠道2181.5公里;建成节水灌溉示范项目4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发展工程节水面积2.03万公顷,全市80%以上的水稻面积实现浅湿灌溉。经试验分析,防渗渠道水利用系数达到0.978,比土渠提高0.269;水稻亩均节水170.2立方米,节电18.8千瓦时,省工节本21.88元;粮食水分生产率从1997年的1.37,提高到2003年的1.56,符合国家生态示范区一类地区标准。
通州市第一个国家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成于2002年6月,项目分布于四安、姜灶两个镇的4个村,工程节水面积244公顷,其中四安镇刘园村45.07公顷、龙坝村60.27公顷、庵东村113.33公顷,姜灶镇利民村25.33公顷。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新建和改建泵站6座,建设防渗渠道10.75公里,建成微喷滴灌系统3个,自动化控制系统1个,对当地及周边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2006—2008年,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民办公助、整合资源”的原则,实施石港镇节水增效项目工程,投资300万元,新建改建电灌泵站5座,新建渡槽1座,新建地下暗管渠、管道5.15公里,新建防渗渠道20.5公里,新建过路涵洞60座,渠系控制闸35座,完成节水灌溉面积233.33公顷。同时还先后实施了平潮镇侯桥小圩治理、新联镇边界工程、海晏镇垦区水土流失治理、五甲镇中和村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以及石港、金沙、刘桥、十总、姜灶、兴东、平东等7个镇的12个村节水改造工程,总投资1500余万元,新建、改建、修建泵站42座,新建暗管U型渠道103公里,灌区规模优化,灌溉泵站的装置效率和渠系利用率得到提高,也在一定范围内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三、中低产田改造
1992年调查,全县因排灌障碍形成的中低产田达2.97万公顷,主要表现为排涝标准小于3年一遇,抗旱标准小于50天,防渍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沟渠配套率小于40%,盐碱度大于0.4%。
对中低产田的改造,采取工程、农艺、管理三项措施并举,洪、涝、渍、旱、盐碱综合治理,提高农田抗灾能力。经过各部门合力攻关,以水利、农业措施为主体的各项服务配套,农业、国土、农业资源开发和发改委等部门分别立项,各有侧重地进行集中连片治理,使中低产田向高产稳产田转化。1993—2005年,通过河道疏浚、沟塘整治及农水项目区建设,累计改造因排灌障碍形成的中低产田2.78万公顷,占这类中低产田面积的93.39%。2006年—2009年6月,结合河道河塘整治、项目区建设、灌区改造,又改造中低产田1300多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