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江海堤防建设

一、江堤建设
1992年前,境内江堤总长19.5公里,其中通西江堤15.03公里,通海江堤主干堤2.38公里和港堤2.09公里。1994—1997年,先后两次对东方红农场江滩进行围垦,围堤长4.18公里。此外,还有汇丰三角圩堤0.5公里,张芝山二号滩及江边渔场圩堤3.86公里等。1998年,列入通州市达标建设的江堤总长28.04公里。2001年4月,南通市行政区划调整时,通海江堤除营船港闸及港堤保留给通州外,其余10.92公里堤防都划归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通西虹桥涵洞及两翼1.2公里的江堤划归南通市。通西江堤达标时,小李港闸、大李港涵洞改建外迁,堤线缩短约1公里。2001年7月,海门的新江海河闸移交通州市管理,通州增加港堤约0.6公里。到2008年末,通州市共有江堤15.52公里,洲堤7.81公里。
从1993年起,江堤达标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7年,此期间江堤建设以保度汛为目标,按照当时省定标准,对通西时家亭子、打仗圩、五接敬老院、通海新开闸以东等堤身低矮单薄堤段加高培厚。1994—1995年,通西江堤因取土困难,投资100多万元,在堤顶外顶角建装配式挡浪墙9.3公里,以替代江堤高程达标。1996年8号台风侵袭,开沙洲堤及通西、通海江堤水毁损失严重,台风过后及时进行水毁修复。从当年冬至翌年春,市政府投资120万元,重点对开沙洲堤进行加固,九一圩、教育滩、老北圩等堤段实现土方达标,并在部分险段建干砌块石护坡。1997年11号台风过境,江堤遭受重创,暴露出原建设标准低,防护工程少且质量差等问题。1997年10月,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用三至四年时间实现江堤全面达标”的要求,通州市政府及水利部门加紧进行各项前期准备工作。1998年2月—1999年5月,为江堤达标建设的第二阶段:(1)实施江堤土方达标工程。先后投入资金684.6万元,完成通西江洲堤和通海江堤达标土方61.9万立方米;(2)实施江堤防护工程。在堤防迎风顶浪处建灌砌石坡,非险要处建干砌石坡(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都改建成灌砌石坡)或钢筋混凝土护坡;在堤顶高程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情况下建挡浪墙(墙高不得超过1米)。先后投入资金3939.4万元,在通西建江堤护坡1.08万米、挡浪墙8402米,在开沙洲堤建护坡685米(含石坡接高);在通海江堤建护坡1.07万米(含部分石坡接高)、直立式挡土墙1168米,共完成土方22.7万立方米,石方7.5万立方米,混凝土3.04万立方米。江洲堤除李港船厂等极个别堤段外,都实现了迎水坡护砌化。对通西原居住在内青坎上的70多户居民进行搬迁,拆迁房屋9730平方米。2000年5月至8月,在通西、通海江堤内青坎实施填塘固基工程,完成土方21万立方米。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省水利厅决定在长江堤防险要处实施抛石护岸工程。通州市抛石工程于2002年9月开工,2003年1月完工,抛石长度4794.5米,完成抛石量4.75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554.2万元。至此,江堤达标工程基本完成。
为便于防汛和工程管理,1998年5月下旬至7月初,在通西、通海修建堤顶公路13公里,其中通西10.6公里,通海2.4公里。实际投资188.5万元。新建的堤顶路为实施江堤达标工程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设计标准低(简易砂石路面),加之通西沿江开发,限载设施拆除,通海营船港两侧砂石堆场多,载重车辆通行频繁,2000年以后,这些堤顶路就逐步损坏,路面坑洼不平,不能适应交通要求。
二、海堤建设
境内海堤全长16.16公里,为抵御风浪侵袭,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加固。1993—1997年,主要是通过修补险工险段,逐年加高培厚。1996年8号台风过境后,作为以工代赈工程,国家拨付资金、市财政同比配套资金共200多万元,对新中斜堤老石坡进行翻建,在纳潮涵洞至排淡涵洞之间新建部分干砌石坡,修建团结闸至新中闸堤顶路6公里。新建的堤顶路在抗击1997年11号台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中斜堤干砌石坡水毁严重。
从1998年开始,按照省海堤重点部位达标的要求,进行新一轮海堤达标建设。先实施土方达标工程,1998年上半年对新中斜堤二平台和新中闸左翼1400米长的堤段加土;新中闸至遥望港闸余下的6116米长土方工程,于1999年汛后完工,共投资156.71万元,完成土方26.42万立方米。新中闸至遥望港闸堤顶路工程,共投资185.9万元,于2000年汛前实施。土方达标后紧接着实施防护工程,1998—2000年,先后投入资金1270万元,在新中斜堤、团结闸两翼、纳潮涵洞右翼、新中闸左翼、恒兴涵洞两翼、海丰靶场等险段建护坡4500米(大多为灌砌护坡,新中斜堤段护坡标准最高);在新中斜堤二平台护坡顶建弧形挡浪墙1639米、团结闸至新中闸建堤顶城墙式挡浪墙6202米、新中闸右翼整治丁坝1条长120米、新中斜堤坡脚滩面建砌石棱体1600米,共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石方1.6万立方米,混凝土1.08万立方米。
2008年4月,通东滩涂南区围垦堤防土方工程结束后,接着于当年6月,按2级堤防的标准,实施7667米长的海堤达标工程,总投资1.1亿元,土方工程180万立方米,耗用块石35万吨。土堤身达到顶高8.4米、顶宽8米,迎水坡为复式护坡,坡比1∶3,在高程5.0米处设5米宽的二平台;背水坡1∶2.5。在堤身达标的基础上实施防护工程,迎水坡在坡脚高程2.0米处建2米宽的砌石棱体,堤身建复式灌砌块石护坡,堤顶建挡浪墙及堤顶路;背水坡用厚40厘米黄土覆盖,并种植草坪防止水土流失,堤脚设有20米宽的内青坎。2009年1月通过竣工验收。
三、涵闸改造
境内沿江由西(上游)向东(下游)有9座涵闸,沿海由南向北有7座涵闸。这些涵闸大多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经过多年运行,逐渐老化损坏,成为病险涵闸。从1995年起,先后对病险涵闸进行新建、改建或改造。
对沿江小型穿堤涵闸均按10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2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新建和改建的大李港涵洞、公字涵洞和二号滩涵洞,洞身长30米左右,均为现浇混凝土箱式结构,平面钢闸门配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单体工程造价在100~130万元之间。改建的小李港闸、新捕河闸、新开闸,设计排涝流量均为80立方米/秒,单孔水闸,闸孔径分别为6米、6米和10米,闸室为钢筋混凝土整体平底板(新开闸为U型结构),双向消能,配升卧式平面钢闸门、绳鼓启闭机,闸上游侧设公路桥,单体工程造价小李港闸为412.6万元,新捕河闸为401.7万元,新开闸为365万元。
位于开沙岛以北的“里沙”在2001年、2003年两次匡围后,2007—2008年进行堤身达标建设的同时,先后实施开沙引江口门调整工程。在新围堤东、西段各建引排涵洞1座,按长江堤防达标建设标准设计,钢筋混凝土箱形结构,孔径分别为2×2米和2×2.5米,洞身长均为32米,配双向止水暗管式铸铁闸门,采用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工程造价分别为276万元和338万元。
地处通启河入江口的营船港闸老闸为五门闸,建于1960年,因原设计标准低,老化严重,经省水利厅批准,拆除老闸后于原址建新闸,与南通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的通港大桥同步实施。新建闸为挡潮节制闸,按Ⅱ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抗震按6度设防,挡潮按10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设计引水流量为117立方米/秒。闸室共3孔,每孔净宽8米,配升卧式钢闸门,安装液压启闭机3台,共用一套启闭系统,并设有自动化监控系统。新建的通港大桥位于闸上游侧,闸室与桥墩、桥面等结构分开,各自成体系。桥5跨总长45.5米,桥面22米(行车道)+2×2米(隔离带)+2×4米(人行道和安全带),共宽34米。闸(桥)工程于2000年3月开工,2001年3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实际投资1840.55万元。
位于海门江心沙农场的新江海河闸,2001年由海门市移交给通州市管理。老闸建于1978年,当时设计标准低,地基处理难度大,闸建成后,不均匀沉降严重,一直带病运行,经鉴定为四类闸,由省水利厅批准移址改建。新建闸位于老闸上游200米处,为挡潮节制闸,按Ⅱ级水工建筑物设计,抗震按6度设防,挡潮按10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设计排涝流量为313立方米/秒,引水灌溉流量为410立方米/秒。闸室共3孔,中孔净宽12米,两边孔各宽10米,升卧式平面钢闸门,液压启闭机,配有自动化监控系统。闸下游侧设7米净宽-汽20挂100公路桥。在建新闸的同时,对保留下来已不能起挡潮作用的老闸进行改造,将西边两孔合并成1孔为通航孔,7门闸改造成为6门闸。新闸与老闸配套后,新江海河闸就成为套闸。工程于2002年9月15日开工,2004年10月完工。新闸工程投资3224.72万元,老闸改造经费296.9万元,两项合计投资3521.62万元。
对沿海的3座小型病险穿堤建筑物分别进行改建和改造。纳潮涵洞和恒兴涵洞进行改建,按5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洞身长均为30米,现浇混凝土箱式结构,孔内径分别为2×2米和3×3米,平面钢闸门配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两涵洞于2000年12月同时开工,2001年8月完工,实际投资分别为143万元和150万元。新中闸进行维修加固,将胸墙、隔水墙拆除,改建钢闸门和公路桥,改造启闭机房,配置发电机组1台套,于1998年4月开工,当年7月完工,实际投资42.12万元。该闸虽经加固处理,但仍属病险水闸。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实施新中闸拆除重建工程。新建闸位于老闸上游55米处,设计流量55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6.6万亩。闸身U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单孔净宽6米,闸底板顶面高程-1.0米,闸室内河侧设交通桥,桥面净宽5米,平面直升钢闸门,卷扬式启闭机。工程投资643万元,完成土方5.87万立方米,石方4550立方米,混凝土3676立方米。
2008年2月,实施遥望港闸除险加固工程。该闸建于1974年,3孔,每孔净宽8米,具有排涝、排咸、挡潮、通航等功能,经30多年运行,闸主体结构碳化严重,岸墙、翼墙沉降变形,机电设备老化,经安全鉴定为三类闸。经省水利厅批准,于2008年2月至12月实施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拆建胸墙、排架、工作桥、两侧岸墙、下游翼墙及公路桥,闸墩混凝土进行防碳化处理,闸门槽改造;护坡、护底整修,更换闸门和机电设备,增设自动化监控系统,拆除并重建控制室,新建启闭机房,改造水文设施等。工程总投资1211万元,完成土方10.3万立方米,石方1500立方米,混凝土3900立方米,金属结构制作安装81吨。
2009年2月,实施团结新闸建设工程。老团结闸建于1971年,已运行30多年,老化破损严重,经安全鉴定为三类闸,列入省海堤重点段达标计划。结合通东滩涂围垦,于老闸下游3.3公里处建新闸。新闸按100年一遇高潮位设计,300年一遇高潮位校核,排涝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排涝流量210立方米/秒。新闸为3孔,中孔为通航孔,净宽10米,敞开式结构,配翻转式交通桥,采用移动桁架启闭闸门;两边孔各净宽6米,闸底板高程-1.8米。闸室下游侧设交通桥,桥面净宽7米,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上下游设置护底、消力池、防冲槽。上游引河连接段两侧各200米,下游引河及港堤460米,丁坝120米。计划总投资2860万元,工程量土方15.3万立方米,混凝土9000立方米,浆砌石2000立方米,干砌石800立方米;闸门3扇,安装启闭机5套、自动化控制1台套,钢结构制作200吨。工程计划于2009年底完工。
1993年—2009年6月,分别对3座内河水系控制建筑物——二甲节制闸、双桥套闸、云台山闸进行新建、改建。新建的二甲节制闸为1993年度南通市农补项目,该闸位于二甲镇余西竖河上,是通吕与通启两水系控制建筑物之一。1993年4月动工,当年12月竣工,设计过闸流量30.6立方米/秒,单孔净宽5.0米,直升平面钢闸门,绳鼓启闭机,总造价86万元。重建的双桥套闸,也是通吕水系与通启水系控制建筑物,老闸建于1976年,经鉴定为四类闸。由省水利厅批准,将老闸拆除,于距原址上游1公里处重建新闸,老闸处河道按设计标准疏浚整治。新闸防洪按通吕河5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建成后20年为设计水平年。闸首、闸室按Ⅲ级水工建筑物、靠船墩按Ⅵ级水工建筑物设计。闸首净宽12米,闸室净宽16米,闸室长140米,门槛水深3.1米,底板顶高程-1.8米。上闸首布置汽-20挂100公路桥,桥面总宽24米,净宽21米,升卧式平面钢闸门,绳鼓启闭机,自动化控制,工程概算2803万元,经报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列入2004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2004年、2005年先后由国家补助930万元,省水利厅列入重点水利工程项目补助935万元,南通市补助150万元,其余由通州市政府从土地收益金中解决。工程于2004年2月开工,2005年8月完工,当年10月1日投入试运行。云台山闸是通西圩田水系与九圩水系的重要控制建筑物,该闸原为通航船闸,无法满足引排水功能,并且造成附近河段水污染严重。根据市人大代表的建议,于2009年3月实施云台山闸改建工程,拆除该闸上下游闸首,在原上游闸首位置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引水涵洞1座,孔径净宽2米,洞身长6.5米,采用双向止水暗管式铸铁闸门,配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下游加设防冲槽,对上下游河岸进行防护。工程造价75.2万元,完成土方3500立方米,石方280立方米,混凝土24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