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利规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市政府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先后编制出江海堤防达标建设、节水灌溉、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农村饮水安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等10个规划,并分别制订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及年度建设计划,据此科学有序地开展水利建设。
一、江海堤防达标建设总体规划
规划于1997年12月编制完成,计划投资9278万元,实施堤身土方达标43.97公里,江海堤防护岸35.33公里,建筑物重建及加固9座,修建堤顶公路26.79公里和防汛管理设施等五大工程。江堤按50年一遇高潮位+安全超高设计,确定江堤顶高(统一按废黄河高程,下同)7.5米,顶宽≥6米,迎水坡比1∶3,背水坡比1∶2.5,港堤、洲堤可低于主江堤0.5米。海堤按照50年一遇高潮位+10级风浪爬高+安全超高设计,确定海堤顶高8.4米,顶宽8米以上,迎水坡、背水坡比均为1∶3。规划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江海堤防达标建设任务,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根据上级要求对此规划作了较大调整,江堤追加了填塘固基、抛石护坎、中型闸改造等建设任务,投资额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节水灌溉规划
规划于1999年4月编制完成,计划投资1882万元,以建防渗渠道和推广水稻浅湿灌溉为重点,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和管理节水三大措施并举,促使节水灌溉持续深入发展。规划建设防渗渠道2551公里,发展喷滴灌666.67公顷,到2010年工程节水面积达到5.04万公顷。
三、2003—2007年县乡河道疏浚规划
规划于2002年12月编制完成,计划投资7208万元,疏浚市和乡镇两级河道206条、844公里,完成河床土方1308万立方米,其中二级河24条(段)、212公里,河床土方393万立方米;三级河182条(段)、632公里,河床土方915万立方米。通过此轮疏浚,基本恢复河道工程设计标准和应有功能,改善排涝151平方公里,净增土地920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43万公顷,新增旱涝保收农田2.13万公顷,同时改善规划实施区的生态环境。
四、2007—2010年县乡河道整治规划
规划于2005年8月编制完成,估算总投资1.02亿元,以县乡河道全面疏浚复标为目标,本着“先急后缓,集中投入,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重点解决好引排问题突出的乡级河道,恢复县乡河道原设计标准和功能。规划疏浚县乡河道186条、936.68公里,完成土方1518.62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305座,其中:县级河道14条、191.5公里,土方382.25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17座;乡级河道172条、745.18公里,土方1136.37万立方米,配套建筑物288座。规划实施后,将对全市防汛防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五、2007—2010年村庄河塘整治规划
规划于2006年8月编制完成,估算总投资1.28亿元,按照“整村推进、达标整治”和“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分4年疏浚农村河道1039条、1488.68公里,完成河道土方2010.94万立方米;整治农村河道834条、944.38公里;疏浚整治小沟3448.9公里,清淤土方751.7万立方米。通过整治,使村级引排河道恢复到原有设计标准,排涝达到日降雨150~200毫米不受涝,灌溉达到70~100天无雨保灌溉的要求;村级末级排水沟达到挖深至地面1.5米以下,基本上控制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1~1.5米。整治后所有河道均要达到河床淤泥清、水面飘浮物清、河坡杂物清的目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