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建卫生城市

1995年,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卫生城市列为全年三项重点工作之一。4月25日,市第十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第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通州市创建奋斗目标: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方位推进,奋战4个月,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卫生城市。同时,开展创建卫生镇活动,到2000年,50%以上的镇达到省卫生镇标准,把通州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完善、园林绿化优美、市容市貌整洁、环境卫生良好、社会秩序井然、市民素质较好的现代文明城市。是年,成立以市长张永凯为总指挥、市委副书记金维勤、常务副市长张秀兰为政委的通州市创建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并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5月,召开全市创建卫生城市动员大会,一个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主线,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为重点,市容市貌管理为突破,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创建活动迅速展开。市政府先后出台《加强城区综合管理》一、二号通告。拆迁狭窄、拥塞的人民西路小商品市场,将150多个摊位移入市汽车站东侧小商品城。先后整顿全市集贸市场70多个,取缔违法经营场所60多个、流动摊位4000多个。实施新金中路拓宽、C-103地块百货一店改造工程,金沙大桥拆除新建,并建成通州之夜广场。安康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破土动工。城区拆除影响市容建筑345处,搬迁坟墓2000多个。至1995年末,拆迁各类房屋12.5万平方米,10个重点工程破土动工。同时,集中整治车辆秩序、“桥头市场”“马路市场”,规范店牌店招。12月,通州市被评为省卫生城市。
1996年起,加大城区旧城改造力度,先后实施人民路、建设路拓宽工程;新金路、交通路绿化调整和金沙横河师范桥以东石驳工程以及自来水厂3万吨扩建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临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和检查考核评比制度;规范交通秩序和工商经营秩序;狠刹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歪风。食品行业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证率、从业人员体检率、“六病”调离率、卫生知识普及率、自来水二次供水水箱水质监测合格率均达100%;餐具消毒监测合格率86.1%,抽检食品合格率87.1%。组织投放“鼠甘伏”灭鼠毒饵、大隆腊块毒饵、“691灭蟑净”等,有效控制老鼠、蟑螂密度。城区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明显下降,未发生传染病死亡病例和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四苗”覆盖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2000年4月,通州市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2001年起,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城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指挥部统一部署,组建创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围绕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排查问题,逐一整改。市出台《通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意见》,治理机动车尾气;投资60万元建成大气监测中心;7.4平方公里控烟区内522台炉窑灶削减至104台;整治饭店油烟污染,实施“安静工程”,对生活噪音、建筑噪音和交通噪音开展专项治理;投资1400多万元实施城区造绿工程,城区绿化总面积超过400公顷,绿化覆盖率39%,人均公共绿地5.45平方米;投资3500万元启动“活水工程”,对城区7条共13公里长的内河水系进行整治,治理呆沟呆塘30多条;投资6600万元建设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城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率40.4%;投资1.2亿元建设引江供水工程。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参加星期六整治环境卫生义务劳动;团市委组建“创卫”青年突击队,开展“青年志愿者在行动”“创卫结对比赛”等系列活动;城区5000名师生自发走上街头,宣传“创卫”意义,消灭不规范用字、拼音,清除绿化带内烟蒂、纸屑,深入社区打扫卫生;实验小学向全市中小学生发出《小手牵大手,共建好家园》倡议书;金沙镇改水改厕全线铺开;城区开展集中除“四害”活动;城区垃圾填埋场、粪便无害化处理场、40余座公厕、800多个垃圾箱更新、改造、维护全面到位;全市出租车统一车型、统一车色、统一顶灯、统一计价器、统一护栏、统一座垫、统一明码标价、统一持证上岗。
至2003年,城区共拆除旧建筑140多万平方米,新建房屋总面积850多万平方米;投资7.8亿元拓宽改造人民路、建设路、交通路、育才路、新通掘路、世纪大道;投资1亿元建成市民广场、“江海之光”“朋来门”“江海明珠”等一批景观工程;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占地3公顷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垃圾处置中心,城区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投资800万元改造户厕2万只,城区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式。城区内河水实现可调可控,形成绿水、活水。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明显改观,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市民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提升。临街单位认真执行“门前三包”责任制,车辆秩序统一规范,个体商贩定点经营。公共场所和行业卫生管理切实加强,“四害”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文明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市民文明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是年10月,通州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04—2008年,通州市每年都组织开展“卫生周”活动,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
在创建卫生城市的同时,卫生镇创建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果。至1999年末,三余、观音山、二甲、十总、石港、平潮、兴东、川港建成省卫生镇,另有8个镇建成南通市卫生镇。2002年,二甲镇被评为(苏中第一个)国家卫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