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1994年,市政府委托南通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通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和《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用于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人口增长,拟订各相关城镇发展方向和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市域城镇合理发展和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两规划于1995年11月通过省建设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199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施行。
2001年,为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加速城市化进程,市政府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通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和《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两规划于2002年11月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决议通过。
2006年,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通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和《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两规划于2006年5月着手编制,2007年8月9日和2008年1月25日,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先后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2008年4月25日,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议通过。
《通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50年。区域功能定位: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苏南苏北接轨的前沿阵地之一,南通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与城市化水平预测:2010年市域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2%;2020年市域总人口1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6.1%。城镇结构:规划形成1个中心城区、2个重点中心镇、9个一般镇的城镇结构,金沙镇即中心城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南通市区的次中心;石港、二甲为重点中心镇、工贸型古镇;刘桥、三余、平潮、川姜为工贸型城镇;十总、张芝山为工业型城镇;东社为商贸型城镇;兴仁、先锋为交通、物流型城镇。
《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6—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展望50年。城市性质:长江三角洲北翼工贸城市,南通市区次中心城市,具有沿海风情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3万人,远期3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3.9平方公里,远期40.18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方向:西进、南拓、东延、北整。中心城区范围:东至外通掘公路,南至通甲公路,西至金沙镇花家渡村,北至北三环路,总面积95平方公里。总体布局:规划继续完善旧城区商业设施,形成城区商业中心,整合世纪大道两侧用地,集中设置市级公共设施,形成纵向商业活动轴;沿朝霞路规划市级文化体育中心、社区中心,形成横向休闲活动轴;纵横交汇处形成公共设施“核”,包括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构成“一核两轴”的“十”字形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形态。围绕中心区布置城市生活用地,结合城区对外交通布置城市工业用地,最终形成“东、北生活,西、南生产”的空间格局。以竖石河、新江海河、通吕运河等河道为依托,形成城区内部纵横组织、蓝绿相融、网络状的生态廊道,利用生态廊道将城区划分为三个片区和多个组团。其中,主城片区为城区核心生活片区,包括旧城区、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城北区四个组团;城西、城南两个片区以工业为主,适当布置生活设施,为相对独立的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