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优生优育
一、婚前教育
1992年起,晚婚率指标列入各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1994年,在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为期半个月的《人类生殖与健康》大型展览,声、像、图并茂,宣传人类生殖、生理知识,以青春期和婚前期为主的7000多人受到教育。同年,市计生委编写系列化婚前教育宣传提纲,发至乡镇、村,利用乡镇、村两级人口学校举办各类婚前教育培训班。1995年,全市参加婚前教育青年5.5万人次。至2005年,全市共发出晚婚晚育倡议书2.69万份,2.75万名青年主动落实晚婚晚育计划,4998对青年主动推迟婚期。2006年,市人口计生委与民政局联手,在婚姻登记处设立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台,使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窗口前移。2007年,市人口计生委和团市委、民政局、中瑾房地产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以“手拉手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首届通州青年“新人新家新生活”集体婚礼,向每对新人赠送一套优孕优生优育图书。2008年10月开展以“婚育新风、文化通州、关注人口、共创和谐”为主题的人口文化宣传月活动,重点突出晚婚晚育宣传教育。
二、孕前管理
普及避孕知识 1993年,全市继续贯彻“避孕为主”方针,加强对育龄妇女孕前宣传、服务和管理,转变群众生育观念。1994年,孕前管理重在提高服务质量,经常组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到村(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讲授避孕节育知识,举办培训班,对少数不懂避孕方法的对象上门指导。1995—2008年,全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宣传教育常抓不懈,每年组织发送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资料、避孕药具和种植、养殖业科普书籍,把孕前管理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
出生缺陷干预和优生筛查 2000年开始,全市孕前管理逐步向孕前服务转变,更加注重人性化关爱和个性化服务,出生缺陷干预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市计生委与市妇幼保健所建立婚前医学检查信息共享和信息沟通制度,对宜结婚而不宜生育对象及时做好咨询指导工作。2002年,依托市计划生育指导站成立市优生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完善以遗传优生检测为基础的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建立出生缺陷预防监测网络及一级干预。2003年,全市大力普及优生知识,提升育龄夫妇对出生缺陷认知程度,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向新婚夫妇推广富含叶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口服营养素,解决因叶酸缺乏所致神经管畸形儿出生增多问题。对符合法定条件、有生育意愿的育龄妇女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填写“口服营养素知情同意书”,自愿认购叶酸片、福施福胶囊等。2004年1月15日起,开展全面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宣传月活动,并开展育龄夫妇染色体及TORCH检测和筛查,建立市、镇、村三级较为完善的出生缺陷检测和干预服务体系。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率由2001年的10.96‰降至2008年的5.89‰。
三、孕产期保健
知识培训 1993—1995年,市内宣传普及孕期保健知识主要以发放知识折页、组织观看电教片为主,而孕期定期保健工作则由卫生部门承担。通常妇女怀孕后,在当地乡镇卫生院建立“妇女孕期保健卡”,按要求定期作相应检查。1996—2003年,按市统一部署,各镇每年都要组织新婚夫妇进行孕产期保健知识培训,通过发放科普资料,观看相关录像,宣传自然分娩与母乳喂养的优点。2006—2008年,开展孕前知识培训200多期,接受优生咨询指导9.3万人次,发放宣传卡片、折页18万多份。每年通过“声讯热线”和“服务热线”咨询相关知识或问题的群众有2200多人次。
优生指导 1993—2008年,市内每年都开展对新婚夫妇规范的优生遗传咨询指导、孕期营养指导及健康生活指导。市计划生育指导站开展孕前检查、生殖保健咨询服务。指导已孕妇女定期到医院进行孕产期保健检查,要求从确定妊娠之日起开始进行产前检查。一般为怀孕初期检查一次;5个月起每月检查一次;7个月起每两周检查一次;临产前1个月每周检查一次,直到分娩。若在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则增加检查次数,同时采取相应预防或医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