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一、地 质
通州市的地质构造属下扬子台褶带,为其中的南通—勿南沙中新生代相对隆起区,是新构造时期的徐缓沉降区,长期为海洋所据。区内由北东向和北西向的背向斜带互相贯通:北东向的背向斜带由西北而东南,有平潮—马塘断凸背斜带,南通城区—兴仁—五总—如东向斜带,狼山—北兴桥—兵房断凸背斜带;呈北西方向的有双甸—金沙—海门断凹带。断凸一般能揭示较老褶皱的上古生界到下三迭系的地层,而在断凹中为中生界的火山岩和杂色陆相碎屑岩。
断裂构造按其走向大至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几组:南通—吕四断裂带为东西向,是区内最大的断裂带,贯穿通州市中部,延伸80公里以上,宽度约15公里;其岩性为闪长岩体、花岗岩体和矿化带,反映了较大的断裂深度。
南通港—石港—马塘断裂带为北北东向,宽约4~5公里,区内长约40公里以上,向北东延伸至南黄海中;其岩性北西侧为闪长岩、辉长岩的侵入体以及火山角砾岩,南东侧为三迭系灰岩。在平潮—新联间也有性质类似的北北东向断裂。北北东向的还有营船港—袁家埭断裂、韩湘坝—油榨断裂、九圩港—陈桥断裂等,它们与狼山西侧断裂相似。
金沙—海门北西向断裂带,由四安—天补镇断裂和金沙—三厂镇断裂等组成,呈隐伏的白垩系断陷谷地。此外,还有十总—麒麟镇附近也存在北西向断裂。在曹公祠—通海、平潮—新坝间,还存在北西西向断裂。
以上断裂为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发生在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之间,使扬子地区已沉积的一些地层倾斜弯曲,褶皱上升,并产生断裂。
通州市地层结构为江南地层区中的苏州—长兴地层小区,土层深厚,总厚度一般在300米左右。自地表向下3米,一般为黄色亚粘土层;3~5.5米,为亚粘土层或轻亚粘土层;5.5~9米,为粉砂土夹粘土薄层;9~13米,为灰色细砂土层,中间夹有淤泥质透镜体,厚度0.6~0.7米不等;13~290米之间,为粉砂、粘土、中砂、粗砂反复更迭的地层;290米以下,为砂岩风化层。各个地层的地耐力每平方米为:耕作层9~10吨,亚粘土或轻亚粘土层15~20吨,粉砂土夹粘土层14~18吨,淤泥质土层9~10吨,细砂土层29~42吨。工程地质属中部古长江条件优良区。一般建筑天然地基,以表层轻亚粘土层作持力层。而重型建筑桩基,以粉砂、细砂层作持力层,可保持工程的稳固性。
二、地 貌
全市地面高程(废黄河高程,下同)在2~5.4米之间,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以西南部沿江和东部近海一带为最低。全境水网密布(西北部最为明显),沟渠多数为人工开挖,少数为天然河道。具体分为3个平原区。
古沙洲平原区 在市中南部,以原通吕水脊形成的土地为主,加上清雍正、乾隆年间江边淤涨的沙地。其范围在老运盐河以南,包括通吕和通启运河两岸,即兴仁、金沙、二甲三镇的大部和通海地区全部,以及五接、平潮镇的南部,面积约286平方公里。地势从通吕运河一线略向南北两侧倾斜,一般地面高程3.8~4.2米。平原西部为五接及平潮南部的沿江圩田,地势低洼,地面高程2.2~2.4米,内部圩塘稠密。平原南部多为沙田,地势北高南低,一般地面高程3.0~3.6米。
古河汊水网平原区 在市境西北和北部,即老运河以北、范公堤以西地区,包括石港、刘桥、西亭、四安四镇和平潮、平东二镇的北部,兴仁、金沙二镇的北部与骑岸镇的西部,面积约610平方公里。一般地面高程4.0~4.5米,自西北向东南逐步倾斜。局部高地石港镇的栾甸村与四港村间达5.9米,而小部分低荡田如刘桥镇新中村南仅3.1米。内部沟港较多,布局比较紊乱,为古代泻湖痕迹。
海积平原区 在市境东北部,即范公堤以东、以北地区,包括十总、三余二镇和骑岸镇的东部以及五甲、东社、二甲三镇的北部,面积约455平方公里。地势范公堤以东为西高东低,以北为南高北低。一般地面高程3.8~4.2米,最低处为三余镇海晏村北部,仅2.5米。历史上受海潮冲刷漫堤影响,仍留有古海湾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