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境域变迁

通州境域,汉代以前在长江口水下。历经江淮冲积、海相沉积,形成的沙洲逐步升高。南北朝梁代前期(503~530年)涨出水面,始称壶豆洲(今通州市兴仁镇至平潮镇一带和南通市区部分),后又称胡逗洲。稍后,在其东边又有南布洲涨出(今金沙镇至东社镇的范公堤以南一带)。唐末天祐年间(904~907年),胡逗洲与南布洲涨接,后又与北岸大陆涨接,时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改称通州。
明《万历通州志》载:“通隶扬州府,去其治之东南一百二十里而遥。州治界海门东四十里而近,西十七里至灰港,南十八里至狼山,皆逼于江;北至白蒲镇六十里为如皋界,东南至韩家港十五里,而西北七十里界于如皋之惠家湾,西南至天生港七里,东北可九十里而极于海。其广六十七里,其袤则七十八里。”
明中叶后,通州在东部沿海陆续进行大规模围垦,境域不断扩大。嘉靖后期(1556—1565年),围垦范公堤以东,今五总、骑岸东部及纱场、庆丰、唐洪、十总等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围垦今东社、五甲、忠义等地。
清《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载:“通州四境,东西距四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北到东至海一百九十二里。西至镇江府丹徒县界二百八十五里,南至苏州府昭文县界三十里。北至扬州府泰州县界九十里;东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东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泰州界一百七十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出通州之安庆、南安等19沙,与崇明县之半洋、富民等11沙及续涨之天南沙,归新设的海门厅。
清末民初,据《南通县图志》载:“邑之辖境,东北并海八十余里,西南并江七十余里,南自老洪港少北而东,沿界河抵海百七十余里,为海门界。北自海西历双龙镇、白蒲镇抵丝鱼港江口一百九十余里,为如皋界。”
民国31年(1942年)9月,中共苏中第四地方委员会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将南通县的吕四、六甲、余东、富安4个区划归东南行署管辖。
1949年2月,南通县全境解放后,划出城区、天生港、唐闸、狼山镇及城郊另建南通市;划出白蒲区归如皋县;4月,划出刘海沙区归常熟县。
1954年6月,划出刘桥区的蒲东、勇敢两乡和斗争乡的两个村归如皋县。同年10月,划如皋县新坝、张仁、缪港、花坝、刘坝、沈川6个乡及王郭乡部分,归南通县管辖。1956年,划如东县民富、国强、五窑、四港4个乡和如皋县九圩、李港、五接、福成4个乡,归南通县管辖。
195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出平潮、刘桥、兴仁3个区的13个乡和平潮镇,与如皋县的部分乡镇合并组建通如县。1958年3月,通如县撤销,其所辖地域仍归原划出县。
1979年11月,划出观河公社八大队(今观音山镇三桥村)第三生产队引河工程两岸地带归南通市区。
1991年1月,划出陈桥乡、幸福乡、秦灶乡、新开镇和小海镇的沙家圩、戴家圩、二圩墩、棍梓街、近山、五圩6个村以及县良种场的近江大队归南通市区。
1996年7月18日,划出通州市良种场新圩工区归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开镇管辖。
2001年3月20日,根据省和南通市政府的通知,划出观音山镇归南通市崇川区管辖;划出小海镇、竹行镇和市良种场、市种畜场以及省属南通农场、省属东方红农场,归南通市富民港办事处管辖。4月26日,划出川港镇的立新坝、积南、新沙、邻江、江海5个村和先锋镇的先垦村、姜灶镇的江边村、张芝山镇的二号滩村以及万安村23组,归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竹行镇管辖。
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辖区总面积1525.7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