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通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1°52′~32°15′,东经120°41′~121°25′。东临黄海,海岸线长16.27公里;西濒长江,江岸线长15.03公里;西南紧靠南通市区,东南与海门市为邻,北与如东县毗连,西北与如皋市接壤。辖区总面积1525.7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5万公顷,人口124.27万人。全境土地平坦,地面高程大多在3.8~4.5米之间,近海最低处2.2米。新长铁路(支线),宁通、盐通(G15沈海)、通启(G40沪陕)高速公路,204国道,335、336、225、223、222、221省道穿境而过,通扬、通吕、通启运河和九圩港、遥望港、新江海河等大型骨干河道纵横交错。市境南端连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通州已融入上海“1小时都市圈”。市区西郊设有飞机场,班机直飞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多个城市。
通州地处北亚热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无霜期长,最多风向为东南风。滨江临海,水资源得天独厚,有大片江海滩涂可资开发。
一
通州境域,初为长江口海域中的沙洲,南北朝中期涨出水面。南北朝后有人定居,煮盐为业。唐代为盐亭场,设防务机构。唐末沙洲涨接大陆,时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通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筑捍海堰,屏蔽田灶,稻麦生产渐趋稳定。南宋时开挖运盐河,横贯县境腹部,方便水上运输,为农田排灌创造条件。元代开始种植棉花。明代,陆续在捍海堰外大规模围垦,并兴建通江涵闸。随着农业发展,家庭棉纺织业和粮油食品加工业逐步兴起,商业日趋繁荣,蓝印花布出口朝鲜、日本。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坛艺苑名家辈出,戏曲、曲艺演出活动频繁。书院开始兴办,中医中药渐趋兴起。明末清初受战乱影响,经济衰退,人口下降。康熙年间,朝廷实行奖励垦荒制度,境内围垦事业才继续发展。至清代中叶,种棉者已十之七八,纺织业兴旺,通州成为著名的“土布之乡”。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5月,废州改称南通县。清末民初,境内近代工业、交通、邮电业兴起,银行、学校、医院以及博物苑、图书馆、剧场、电影制片公司等纷纷兴办,成为苏北滨江临海地区经济中心,文化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民国27年3月日军侵占南通后,战事频繁,经济衰退,贸易萧条,文教卫生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南通县是革命老区。民国15年初开始建立共产党组织。次年秋,中共南通县委成立后,组织和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组建红军游击队,这些部队后相继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红十四军第一支队(二师)。民国22年,全县共产党组织受到国民党政府的严重破坏。民国27年8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员到金沙镇建立江北特区委员会,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组织。民国29年12月,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1月,中共南通县委重建,领导全县人民投身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全县英勇献身的烈士达3000多人。
民国38年2月,南通县全境解放,原县城及港闸、狼山等地划出另置南通市,白蒲区划归如皋县,刘海沙区划归常熟县,南通县政府移驻金沙镇。当时县内经济和社会事业基础相当薄弱。中共南通县委、县政府迅即组织防汛救灾,兴修水利,建立国营和县属集体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嗣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和运输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社队工业(乡镇企业)兴起,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河等大型骨干河道相继开挖和疏浚,电力网建设迅速展开。同时,由于掀起“大跃进”高潮,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1961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以“一平二调”为特征的“共产”风,以及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等“左”倾错误,多种经营生产开始恢复,工农业生产情况逐步好转。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粮棉生产水平在苏北各县中名列前茅,南通县成为著名的棉花、黄麻、薄荷油重点产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倾思潮影响,县属工业遭受严重干扰,合作商业受到冲击,个体工商户大多被取缔。社队工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倾向”在逆境中曲折前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快速发展。1979年开始改革农村经济体制,1983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起进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农技、农机、农资等生产要素专业服务,贸工农一条龙配套服务的立体服务格局。工业企业从1980年起由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4年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1987年普遍实行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1989年起实行销售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企业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均有所突破,逐步推行管理、技术人员聘任制,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推行计效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1979年起,建筑业向外地开拓发展。1983年,南通县建筑队伍在大庆市首创全优工程群,被誉为“南通铁军”。1990年,南通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至1992年,建筑业共获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2项。在工农业体制改革的同时,计划、商业、金融、税收、价格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对外开放逐步扩大。1983年开始劳务输出,兴起“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等利用外资的初级形式。1985年开始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1988年,南通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后,各乡镇陆续被省政府批准列为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全县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全县“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发展到128个,列苏北各县之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实现市内电话自动化。1987年县城金沙镇与各乡镇电话线路直通、公路直达。1991年实现国际长途电话直拨。随后,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相继开通。1992年,全县共有公路46条,总长443.2公里,长途班车可直达上海、南京、徐州等地,位于兴东镇境内的南通机场竣工。全县乡村通电率100%,40%人口用上自来水。城区有线电视网建成启用,用户3000多户。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南通县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综合试点县,先后获江苏省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称号。1991年,陈桥、幸福、秦灶、新开3乡1镇与小海镇6个村划归南通市区后,县境面积为1637平方公里,人口145万多,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第41位。199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0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5亿元、工业总产值54.26亿元、建筑业总产值10.78亿元、财政收入2.05亿元。县城金沙镇建成区面积9.5平方公里,城南10.92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着手进行大规模实质性建设。
二
1993年1月,撤销南通县改设通州市。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原49个乡镇撤并为26个。2001年3月,观音山、小海、竹行3镇和市良种场、种畜场及南通农场(省属)、东方红农场(省属)划入南通市区。2007年2月,北兴桥镇、海晏镇与三余镇合并设立新的三余镇;新联镇与刘桥镇合并设立新的刘桥镇。2008年2月,川港镇与姜灶镇合并设立川姜镇。至2009年6月底,通州市辖19个建制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滨海新区、4个街道办事处,207个村、63个社区,4个农林场圃,陆地面积1351.5平方公里,人口124.27万人。撤县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先后作出“科教兴市”、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重大部署,践行“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五大战略,打造“诚信通州、法治通州、崇学通州、绿色通州、数字通州”五张名片,实施“富民强村、环境整治、保障覆盖、和谐创建”四大工程,努力构建和谐通州。以改革开放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走出一条符合市情实际的发展道路。
改革向深层次推进。1993年,通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此后,按照群众自愿、集体扶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原则,培育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副产品市场和农民营销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1997年积极稳妥推进二轮土地延包工作。2001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对村级财务推行村账镇代理管理机制。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至2009年6月底,全市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个。
工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于1993年起步。1995年11月,中小企业推行以“先售后股”、规模较大企业实施以“增量扩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7年11月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后,调整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通过出售、转让股权,降低公有股份比重;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股权实行合理流转集中,社会法人参股、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比重上升。至1998年末,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1年,工业企业以股权重组为切入点,调整完善企业所有制结构,流通企业实施以“双置换”(置换产权、置换职工身份)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全面走向市场。2004年,250个市属企业全部交由属地管理。2006年,市属企业改制基本结束,公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企业上市工作取得进展,继1996年11月农业部推荐的乡镇企业第一股——综艺股票上市之后,2006年10月和2008年5月,东源电器与金飞达服装也相继成功上市。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民营经济在政府扶持、引导下迅速、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后,民营经济进入跨越发展新阶段。2008年,全市有私营企业2.01万个、个体工商户5.73万户,注册资本482.33亿元。民营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占全部工业的比重8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民间资本占85%,民营经济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流经济。
企业内部用人、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1994年全面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开始建立。1995年,市属和原五大市镇镇办企业改革固定工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1993年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从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向实行全体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转变。嗣后,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养老保险制度也相继实行。1994年,企业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出台。1997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全面实施并逐步完善。至2000年,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女职工生育五大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2001年后,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1995年开始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全面实现由实物分房向货币分房过渡。财税制度改革逐步深入,1994年,全国统一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对乡镇则推行乡镇财政包干体制,1999年改为乡镇财政分税制。2007年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于2000年启动。2001年,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在南通市率先实施,45个镇卫生院和7个市属医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2004年,市人民医院改制。2001年,27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实施股份制或个人独资改造,三余中学、二甲中学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先后完成;2002年2月,市实验小学与实验幼儿园实行联合办学;2003年11月,省重点中学——平潮高级中学改制。继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之后,市一级事业单位改革全面进行。2003年,全市原有42个部门的262个事业单位,精简机构42.4%,精简人员39.3%。2005年,全面推行镇事业单位改革,各镇原有8个事业站所统一设置为农业、企业、社会事业、建设4个服务中心,机构精简50%,人员精简41.5%。2006—2008年,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也取得进展。
机构改革同步进行。1996年4月,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9个区工委、区指导组撤销。市、乡镇机构改革于1997年基本结束,市级党政机构由52个调整为40个,机关行政编制精简13%;乡镇统一设置4个综合办公室和2个专业办公室,各办公室主任由副乡职以上领导干部兼任。1998年全面完成国家公务员过渡工作。2001年,市镇两级党政机构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再次进行改革,市级机关机构精简14%,人员编制精简15%;镇机关人员编制精简24%。行政事务改革逐步深化。1999年推行政府采购制度,2003年政府采购交由市招投标管理中心负责,采购范围进一步拓展。2001年推行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制度,对投资类行政审批实行“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2007年,182个投资类行政许可和行政服务事项全部进入行政审批中心管理,审批事项当日办结率达到98%。
对外开放扩大。1993年11月,通州经济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1年11月和2006年9月,开发区分别向西、向南拓展,面积由10.92平方公里增至40.66平方公里。1996年起,各乡镇加快民营经济区(工业集中区)开发与建设,并逐渐形成规模。2003年8月和2007年1月,滨海工业区和苏通大桥工业区相继启动。至2009年6月,全市基本形成以“三区三园”(通州经济开发区、滨海新区、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园〈区〉,家纺产业园、电子电器产业园、船舶钢结构产业园)为龙头,19个镇工业集中园区为依托的发展平台。在大力推进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一条龙服务机制,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人文投资环境。先后获得“2008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2009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1993年,江苏通盟集团成为市内首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生产企业,至2008年全市获权企业增至466个。外贸出口由向外贸口岸供货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自营出口为主。2008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16.45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14.6亿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74.6倍和97.8倍。出口商品的主体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转变。随着全市对外贸易的强势增长,外贸依存度由1992年的0.7%上升到2008年的3.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从1994年起增加纺织技术工、机械维修工、护士、翻译以及电子装配、有线电视布网等技术劳务输出,外派缝纫服装研修业务成为全市外经工作的一个新增长点。1993年,金乐乡私营业主在罗马尼亚开办第一家境外企业后,一批私营业主相继出国求发展。至2009年6月,全市境外企业增至12个。1996年5月,南通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获得直接对外签约权,带动全市外经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2008年,全市年末累计在外劳务人员4273人,比1992年增加3350多人;完成对外承包合同额1.56亿美元、营业额1.68亿美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17.1倍和42.3倍。外经合作由单纯劳务合作拓展到对外承包工程、境外投资、接受联合国多边和双边援助、承担国家对外经济援助项目等众多领域。
1993年起,全市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工作步伐加快。通过外出招商、举办境内经贸洽谈会等方式,推进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招商引资逐步向招商选资方向转变。2008年,全市实有外国以及中国港澳台投资企业572个,其中港澳台投资企业196个,外商投资企业376个。1993—2008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7.22亿美元。其中,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2.58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1.1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并逐步向农业、餐饮娱乐业等领域拓展。
经济实力增强。1993年,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40.69亿元,1998年跃过100亿元,2005年超过200亿元,2008年达到391亿元,为1992年的12.6倍;人均GDP1993年为2794元,2002年跃过1万元,2006年超过2万元,2008年达到3.14万元,为1992年的14.7倍。GDP总量与人均GDP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4—2008年,全市GDP增速一直在全省和长三角地区保持领先。
1993年,全市财政收入2.59亿元,2002年跃过10亿元,2005年超过20亿元,2008年达到41.61亿元,是1992年的20.3倍。财政收入与GDP基本同步,呈几何级数增长态势。通州连续5次获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74.65亿元,比1992年增长16.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281.1亿元,增长15.7倍。
伴随着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农业生产潜能得到充分释放。1992年,林牧渔业及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等多种经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6%,1994年起连续6年实施“百项投入工程”,促进多种经营快速发展,1998年后,其占比上升到50%左右。农机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14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0.35亿元,均为1992年的3.6倍。农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2008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3239公斤、油料547公斤。
在“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引领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89.49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2005年突破1000亿元,2008年达到1800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超900亿元。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5%,比1992年提高7.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工业比重由1992年的35.2%提高到2008年的55.3%。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效应愈加显现。2008年,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食品加工和新能源工业等五大产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占比达73.1%。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逐渐加快。1993年起先后培育出23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列入高新技术领域统计的企业达到146个;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8.13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26.5%。通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家纺名城”“全国食品工业强市”等称号,川港镇、姜灶镇获“中国家纺名镇”称号,先锋镇被授予“中国色织名镇”,平潮镇被命名为“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
2008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382.38亿元,为1992年的35.5倍。继1992年前获2项“鲁班奖”后,至2008年,全市又获“鲁班奖”33项,其中独创“鲁班奖”工程23项,在全国县市中独占鳌头,通州荣列江苏省建筑十强县(市)首位。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展,市场供求格局、流通主体等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42亿元,是1992年的11.6倍。199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27.6%,集体经济占46.2%,个体经济占18.6%,其他类型占7.6%;2004年,国有、集体经济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4.1%,个体经济占63%,私营经济占15.3%,其他类型占17.6%;到2008年,全市个体经济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达到69.4%。199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只有8.98亿元,在GDP中占比为22.1%;到200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9.65亿元,为1992年的18.2倍,在GDP中所占比重增至33.2%。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服务业虽然仍以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但所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51.8%降至2008年的36.4%。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迅速成长,其增加值在服务业总量中比重达到32.4%。
至2008年末,通州市连续八届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993年初,城区有主要道路14条,总长19.34公里;主要办公建筑48栋6.72万平方米,主要服务设施建筑79栋8.12万平方米,主要文体设施建筑34栋8.42万平方米,住宅小区12个。此后,经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城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至2009年6月,城区主要道路增至36条长66.19公里,其中实行快慢车分道的18条,设绿化带的21条;建有桥梁40座,宽度大多在20米以上;新建主要办公用房32栋28.3万平方米、商业用房26栋37.56万平方米、文体卫生用房25栋11.4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小区发展到92个,总建筑面积354万多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7平方米。路灯线路总长9.48万米,各种灯型1.96万套,主要临街楼宇、休闲广场、公共绿地都装有形式各异的景观灯。市民广场、江海明珠广场、世纪大桥及一批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地标。1996年10月,城区管道液化气点火供气,2009年6月,燃气管道发展到111公里,用户8344户。1999年7月,美亚热电厂竣工投产,所发之电并入华东电网,并向城区集中供热,至2008年末,共铺设供热管道近60公里,年供热气40万吨,热气用户70家。2002年9月和2008年1月,城区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分别竣工,日处理污水能力3.5万吨。1995年,通州市建成江苏省卫生城市,2000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2003年10月建成国家卫生城市,2006年1月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国家级验收,同年3月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与此同时,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涌现出一批省级和南通市级卫生镇、新型示范小城镇。2002年,二甲镇建成苏中首家国家卫生镇。各镇工业集中区渐成规模,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开始起步。2008年,全市18个建制镇(城区金沙镇除外)镇区建成区面积47.73平方公里,住宅建筑984.9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196.2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73.84万平方米,有道路560.6公里、园林绿地833.11公顷。2000年,通州市建成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市。2001年、2003年和2007年分三期实施引江供水工程,至2009年6月,城区和10个镇的居民饮上长江水,受益人口73万人。
1996年,全市农村公路基本实现路面黑色化。1998年起,宁通、通启、盐通高速公路通州段先后建成通车;204国道和335、336、225、223、222、221省道改造或新建工程相继竣工。2003年,启动农村公路建设新一轮规划。至2009年6月,全市公路总里程2349.47公里,其中国道(含高速公路)76.03公里、省道131.47公里、县道372公里、乡道902.1公里、村道867.87公里;7条国、省干线公路与市内干线公路组成“五横五纵”高等级公路骨架。1994年4月,城区公交开通,至2009年6月公交线路增至10条。1993年8月,兴东机场投入运营,2009年2月,列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辅助机场,至2009年6月底,先后开通北京、广州、重庆、深圳、温州、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天津等航线,每周38个航班。1998年9月,新长铁路通州段破土动工,2000年12月建成通车;2009年6月,境内共有铁路16.55公里。内河航道总里程569.75公里,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九圩港相继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航道。
1994年起,通州开展农村电气化和用电标准化建设,1995年乡镇、村、户通电率达100%。1996年,分别被表彰为省农村用电标准化县、农村电气化县和全国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县(市)。同年,220千伏银河输变电工程投运,供电能力显著改善。1998年实施大规模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2000年通过省政府验收。2006年起,重点规划和实施输配电网络建设。至2009年6月,市内共有220千伏变电所2座、110千伏变电所13座、35千伏变电所15座,主变压器总容量178.2万千伏安;输电线路56条608公里,低压配电线路1.81万公里。
1992年12月开通移动通信。1994年8月,全市实现电话程控化。1996年和1998年分别开通数字数据网和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999年通州信息港湾建成,2000年通州市党政数据信息网、通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建成运行,通州经济信息网、通州农业信息网、通州科技信息网、《通州日报》大江网等一批专业网站也相继建成。至2009年6月底,全市程控交换机总容量44.17万门,有固定电话32.79万部;移动电话62.12万部。各类数据网络用户7.69万户。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993年起,通州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集中试验区和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市。1996年进入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与此同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至2009年6月,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7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3215人、中级职称1.32万人;实施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59项,获科技进步奖685项,其中省级以上22项、南通市级253项;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个,有省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1993年起,通州市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2007年11月获“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称号。
继1993年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1994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后,1996年起,通州各地推进以办学条件现代化为突破口的教育现代化工程。1997年,通州被评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市,川港建成南通市第一家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镇。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教育体制开始形成;调整学校布局,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1997年,通州市中学高考质量综合评估进入省重点中学十强行列。全市高考生均分由2001年的全省第38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三位。至2009年6月,全市先后建成3所省四星级高中、6所省三星级高中、13所省示范性初中、9所省实验小学、6所省优质幼儿园,有14个镇跻身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镇或先进镇行列。
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和江苏省文化工作示范市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1995年,通州在南通市率先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市。1996年开始的“通州之夜”大型广场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通州之夜”主要载体——通州市民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文学、戏剧、书画创作繁荣,通州小品在全国屡获大奖,产生较大影响。2004年,通州市获“江苏省小品之乡”称号。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晋升国家一级馆。石港、五接、刘桥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2年筹建有线电视台。1996年实现有线广播动圈音箱化。1997年建成全国最大的县级有线电视光缆网,并于200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1999年,通州人民广播电台、通州电视台、通州有线电视台(筹)合并为通州市广播电视台,与市广播电视局实行“局台合一”新体制,资源得到有效整合。200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总户数达到25.35万户,门樘入户率75.1%,有线电视与调频广播音箱共缆“双入户”村251个,调频音箱16万只。通州建成江苏省有线电视示范市。
1993年,通州开始推行医院分级管理。1997年起,在合医、合药、合防为主要形式的合作医疗基础上,全面推行大病风险型合作医疗保健制度;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保偿制覆盖率保持在100%。2000年、2001年,通州分别建成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和江苏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市)。随着乡镇合并和行政区划调整,卫生机构设置布局渐趋合理,形成市、片(地区)、镇、村四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网络。2009年6月,全市有医疗机构54个,其中,二级甲等医院和中医院各1个、二级乙等医院3个、一级甲等医院25个;专业技术人员3146人,病床3379张;有社区卫生服务站309个,乡村医生1028人。医疗机构器械设备总值1.36亿元,专业用房面积24.91万平方米,分别比1992年增长12.4倍和1.5倍。
巩固体育先进县创建成果。1997年顺利通过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复查。1998年起,市体育馆、奥林游泳馆等陆续竣工开放使用,1999年,中央电视台首次赴通现场直播体育赛事。至2009年6月,通州参加南通市级以上各类比赛获奖牌900余枚,向南通市以上输送体育人才500余人,其中,输送省运动队近40人、输送省体校50多人、输送国家运动队4人。成功承办全国和洲际体育赛事9次。兴仁、骑岸、石港、金沙、十总、平潮、平东、五接、兴东、张芝山、川姜、先锋镇先后建成省体育强镇,通州市分别被评为省业余训练先进市、省十佳体育先进市和省体育强县(市)。
1990年开始贯彻执行《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扎实推进计划生育争先创优活动。1995年,通州人口出生率降到10‰以下,1998年人口出现负增长。1999年,掀起“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1年、2005年,连续两届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市)”称号。2001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优生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为育龄群众提供遗传优生咨询、优生指导、优生筛查、优生随访等服务。2003年起,为农村部分独生子女意外死亡家庭办理养老保险。2007年起,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融入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1年、2008年,通州先后被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市、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县(市)。
围绕“爱国兴市”主题开展多种形式思想道德建设。市烈士陵园、中共江北特委纪念碑、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等被命名为“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开展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小)区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执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通州市民守则”和“通州市十不行为规范”,破除社会陋习,树立文明典型,建设诚信通州,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团结拼搏、放胆实干、自强不息、争创一流”通州精神升华为“自信、包容、求实、创造”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至2009年6月,通州连续4次被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城市。各单位、各地区、各行业获省以上文明荣誉200多项(次),石港镇、市地税局分别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单位。
大力推进平安通州、法治通州建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在全国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通州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6次蝉联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通州连续6届获“江苏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69元,2008年增至8363元,为1992年的6.7倍,特别是2004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刺激农民生活消费热情,消费欲望进一步释放。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40元,为1992年的5倍。反映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43.8%降为37.7%。人均住房面积由24.8平方米增至56.3平方米。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高档耐用消费品和互联网进入寻常农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5万元,为1992年的8.7倍,其中2003年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992年的2306元增至2008年的2.9万元,增长11.6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650元增至1.17万元,增长6.1倍。恩格尔系数由49.3%降至36.8%;而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5%增至18.9%。人均住房面积由17平方米增至38.2平方米。1992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156元,2008年增至2.26万元,增长18.6倍。
1993年起,逐步推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至2000年,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女职工生育五大保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保障标准增长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至2009年6月,全市有10.19万名企业职工、8547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1.61万农村人口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65%。13.08万名职工参加医疗保险;96.36万城乡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57%。有9.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与此同时,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1993—2008年,全市共安置3.4万人再就业。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1992年的74.8岁提高到2008年的77岁。
1986年,南通县摆脱贫困进入温饱。1994年,对照国家统计局确定的16项农村小康指标全部达标,通州基本实现小康。进入21世纪,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标准持续提升。2003年12月9日,中共通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21世纪之初通州发展的总定位,开启迈向“两个率先”的新征程。至2008年末,通州市全面小康的4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其中核心指标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均超过目标值,通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
16年半间,通州经济社会虽然持续稳定发展,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曲折和问题: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结构不优、增速不快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支撑带动作用有待增强;项目承载能力还不强,重大项目储备不足;民生建设存在薄弱环节,社会公共服务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收入水平、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维稳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州撤县设市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今通州撤市设区,将开启跨越发展的新纪元。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只要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与南通同声相应,在思路上与南通同向合拍,在工作上与南通同频共振,加快融入南通市主城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实施国家和省、市沿海开发战略,加速构建充满活力、科学高效、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全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通州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