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236233/2022-03329 分类: 粮食、盐业、烟草\粮食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38号
成文日期: 2022-06-17 发布日期: 2022-06-1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 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014236233/2022-03329
分类: 粮食、盐业、烟草\粮食    通知
发布机构: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2〕38号
成文日期: 2022-06-17
发布日期: 2022-06-17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 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 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 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18 15:24 累计次数: 字体:[ ]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通州区“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通高新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通州区“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通州区“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设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1-2035)》、《“十四五”粮食产业强国建设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南通市“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和《通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要求和规定,结合通州区“十三五”期间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现状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通州区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涵盖粮食收储、仓储物流、物资储备、产业发展、应急保障、治理体系和行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是指导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通州区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放在首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构建新型物资储备机制,大力开展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积极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系统多次被评为江苏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通州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0年7月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为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先进集体。

1. 扛稳责任保安全。“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出台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方案,召开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会议,全面部署考核自评工作,各成员单位围绕考核要点和标准提前准备、认真自查,确保了粮食和物资的储备安全、生产安全,实现粮食生产“零事故”。粮食年产量保持在50万吨左右,粮食供求基本平衡。2020年,区级政府储备粮4万吨,相较“十二五”末,主要调优了小麦和稻谷储备比例,加强了对大米和食用油储备的管理,提高了调节市场供应能力。

2. 深化改革求发展。在全国率先创造国有粮食企业“先分流人员、后企业改革”的“通州模式”基础上,促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优化和整合。2019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由南通市通州区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对3家粮库企业进行投资改革,3家粮库企业成为其全资子公司,真正做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实现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培养领军人才,先后涌现了全国传承“四无粮仓”精神先进个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特约调研员,全省粮食行业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一批先进典型。

3. 开拓市场求效益。重视粮食市场培育,积极掌握优质粮源,开拓在外客户,开展代收、代储、代中转等业务,4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济效益可观。粮食系统注重经营人才的培育,在一大批经营能手的带领下,努力开拓粮食市场,在确保区粮食安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下,全系统4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每年粮食购销经营量达25万吨左右;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稳定资金投入,对国有收储企业设备、设施进行改造维修,提升了企业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

4. 粮食保障稳落。不断增强粮食储备保障能力,2020年共储备小麦2.5万吨、稻谷1.35万吨、成品粮大米700吨、面粉350吨、食用油200吨,储备计划全部落实到位。切实加强依法管粮,努力提高储备粮轮换水平,实现储备粮管理灵活、高效运作、操作规范。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和预警机制,调整完善粮食收储、粮油加工、粮油供应应急网点体系,签订责任协议,落实责任,增强保供稳价能力。

5. 夯实基础强管理。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仓容由“十二五”末的9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2万吨;4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南通率先实现数字化管理;两家企业获得全省首批示范粮库称号;2020年全系统国有资产是“十二五”末的2.5倍。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在南通市粮食系统率先实现了粮食数字化管理和粮食进出仓全程可视化。积极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实现了粮库智能化管理,建成区级平台,并与省市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数据更新及时、准确、全面。

6. 心系群众优服务。千方百计腾仓并容收余粮,根据每年收购特点,整体联动,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收购过程中相互协调,与种粮大户进行产销衔接,开展预约收购、上门收购、帮助运输等服务,确保不出现“卖粮难”问题。自2017年开始,截止“十三五”期末,共投入1700万元,持续加强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监督指导粮食收储企业严格遵守“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标准上榜、价格上墙、样品上台,在收购场所显著位置公布粮食收购政策信息和12325粮食监管热线宣传海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满足售粮农民需要,让农民交“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严肃查处缺斤少两、坑农害农、拖欠农民售粮款、设置障碍造成农民售粮不畅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专栏1 “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类别

“十二五”实绩

“十三五”目标

2020年实绩

目标完成情况

区级政府储备粮(万吨)

4

4

4

完成

区有效仓容(万吨)

9

12

12

完成

4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年综合营收(万元)

100

136

完成

国有企业粮食购销群众满意度

80%

90%

90%

完成

政策性粮食管理信息化率

60%

66.7%

完成

粮食流通与物资储备安全

责任事故(次)

0

0

0

完成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形势来看,“十四五”时期全球发展安全出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挑战增多。全球极端气候出现、新冠疫情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摩擦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等现象的出现,给通州区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形势来看,发展环境发生了新变化。2003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目前仍然存在着常态化应急物资综合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不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社会协同亟待提高等问题。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扛起责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从区域形势来看,江苏转型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的阶段,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呼应人民期待。“十四五”期间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市场、保安全,加快粮食产业建设,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推动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前列。到2025年,初步建成适应区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更好地保障粮食供给、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硬核区”目标定位,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贯彻落实“五个坚持、五个统筹”,立足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突出抓好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持续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铸就粮食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百姓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有保障的粮食和物资安全基石。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供给、监管服务等作用,健全粮食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与物资储备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

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围绕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安全,坚持量质并举,精准施策,提高收储调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力提高现代流通效率,增加优质粮食供应,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物资保障领域的托底保障功能,守住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底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强大动力和支撑作用,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积极推进绿色生产、绿色储存、绿色加工、绿色消费,有效促进节粮减损,坚持资源节约、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建设爱粮节粮型社会。

制度创新、提升活力。强化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适合实际的粮食流通和储备制度体系,激发活力,提升部门政务服务和监督能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储备常态、协同发展。加强部门间沟通联系以及政府、社会、企业、城乡居民等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和物资储备库管理运行制度,做到应急物资应储尽储,管理到位,提高物资储备应急常态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 粮食收储调控高水平。建设绿色安全的粮食收储设施。优化调整仓储设施布局,持续提升仓储设施质量,鼓励新建适量现代化仓储设施,有效扩大收储调控能力;推进仓储设施现代化,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高标准粮仓,整体提升粮食仓储设施水平,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推进粮食仓储精准管理,建立“精、准、严、实”理念,细化目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推动产后服务创新发展,完善需求导向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促进粮食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调联动的新型粮食收储体制顺畅运行,产销衔接网络进一步完善,健全粮食交易批发市场体系,主动融入江苏“123粮食安全供应圈”,储备与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调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和储备粮管理工作,稳定粮食产量,到2025年,地方政府实现粮食储备达到6万吨,粮食仓容达到16万吨,科学保粮率100%。抓好入库数量质量关,严格储备粮轮换管理,加强对储备粮数量、质量监督检查。

2. 粮食产业发展高质量。以国家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契机,围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培育壮大一批发展起点高、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好、经济社会效益优、辐射带动范围广的龙头示范企业,支持其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适应区情和粮情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更好地保障粮食供给、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升级。

3. 粮食仓储物流高层次。依托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整合和优化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综合云管理平台、智能仓储系统、出入库管理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继续推进粮食流通县级智慧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化支撑下的“互联网+粮食+储备”,打造粮食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区域合作,构建跨区域、跨行业“产购储加销”协作机制,深化区内外粮食产销衔接合作关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着力提升沿江、沿河粮食物流通道质量,推进高标准仓库建设,促进绿色储粮生态化、设施设备现代化、仓储管理精准化、物流网络智慧化。

4. 物资储备保障高效率。建设专业优质的应急物资保障服务体系。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依托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互补、业务协同、利益一致的物流合作共同体;推动建立由交通运输、应急、公安、粮食和物资储备等部门组成的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协调机制,提高应急物资配送效率。明晰部门职能定位,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统筹整合资源,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做到应急物资应储尽储、管理到位。优化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完善区级物资储备库改造建设,在已建成仓储规模710平方米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扩建物资储备库至1000平方米,并且按要求按节点落实救灾物资和防疫物资储备,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管理运行制度,全面提升保障能力水平。加快物资储备库设施设备建设,推广多元储备方式,加强资源网络化协同,建立科学储备调配机制。

5. 综合应急保障一体化。深入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和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响应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的迫切需求,统筹建设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网络,健全一体化协调机制,强化分级管理、联动协作,加强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构建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供应链。加快应急供应、应急加工网点建设,确保各镇(街道)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实现点、线、面应急网点覆盖升级,提升应对特殊事件或紧急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推动一体化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6. 行业科技创新高动能。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行业队伍素质;推进信息技术运用,提升“智慧苏粮”水平。大力培养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专业管理运营人才以及基层一线仓储保管、质量检验、设备研发、市场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粮工巧匠”,提升粮食行业职工技能水平。

专栏2通州区“十四五”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5年

指标属性

粮食安全生产

粮食产量(万吨)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粮食安全生产

粮食种植面积(万亩)

完成市下达指标

约束性

新增高标准农田(万亩)

20

约束性

粮食与物资储备

区储备粮(万吨)

6

约束性

区有效仓容(万吨)

16

约束性

物资储备库(平方米)

1000

约束性

应急物资储备点(个)

119

约束性

应急物资储备品种(个)

668

约束性

保障与监管

国有企业粮食购销群众满意度

95%

约束性

科学保粮率

100%

约束性

粮库管理信息化率

100%

约束性

粮食流通与物资储备安全责任事故(次)

0

约束性

三、构建高效能粮食收储调控体系,筑牢粮食供应保障网络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产能,确保粮食总产,统筹粮食购销,深化区域产销衔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筑牢粮食供应保障网络。

(一)巩固粮食供给基础

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持续有效保障粮食产能,稳定粮食供给,夯实粮食国内大循环物质基础,切实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提高种植现代化水平。鼓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兴粮食生产主体组成联合体,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推进优质基地建设。以市场引领生产,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大优质粮源基地建设力度,促进优质品种规模生产、订单种植,提升优质粮食供应能力,重点推进优质稻谷、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建设。

(二)强化粮食安全收储调控

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严格执行上级部署的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政策性收购托底作用,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主产区立足提升粮食收储和产后服务能力,主动延伸产业链,夯实保供基础,发挥产业兴农带动作用;促进市场流通,引导支持粮食企业到产区优质优价收购,推动形成市场化收购新格局,确保种粮卖得出、好粮卖好价。

提升粮食储备效能。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承储企业政策性储备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实行分离。动态调整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建立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制度,促进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功能互补、协同高效。按照适度集中、规模存储、优胜劣汰原则调整承储库点布局,认真落实储备任务。主动对接央地储备联动,发挥引导粮食生产、调控市场、保供稳价、应急供应协同作用。

提升粮食市场活力。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社企合作”新模式,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依托现有收储网点,主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合作,稳定优质粮源,满足城乡居民消费新需求。鼓励多元主体成立全产业链联盟,搭建收购主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企业之间“无障碍”互动平台,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拓宽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三)提高粮食国内循环供给水平

深化国内粮食产销合作。以供应链管理合作模式为抓手,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利用好互惠互利、双赢共享的国内粮食产销协作大循环机制,积极参与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粮食产销合作洽谈会、交易会,调剂品种余缺,构建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同打造保供基地,探索储备融合,提高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建设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集散地、现货市场与网上市场的价格信息联动性,发挥“动态储备库”市场供应作用,满足本区域对高效畅通、安全规范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需求。

强化军粮供应保障。紧贴部队需求,丰富供应品种,坚持主副并进、以副补主、量质并重,努力提升军粮保障能力。严格执行军粮供应政策,确保部队购粮随到随买;加强军粮质量管理,确保部队官兵吃的放心;搞好优质服务,积极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当好部队官兵的后勤兵。

四、构建绿色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推进仓储物流现代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推进高标准粮仓示范建设,促进仓储设施储粮绿色化、管理智能化、作业自动化。

(一)整合提升粮食仓储设施

优化仓储设施布局。按照粮食产购储加销需要,根据上级政府储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要求,形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区域粮食产业发展集群、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区域应急保障供应等诸多要素协同匹配的仓储设施布局。

完善仓储设施结构。按照国家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提高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的总体部署,结合江苏和通州区粮食产购销存需求,围绕调整结构、提升功能、优化布局的总要求,加强对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的保护和监管,鼓励建设浅圆仓和立筒仓,提高占地少、机械化程度高的仓型比例;对闲置或不宜储存粮食的仓库,通过功能改造,储存储备物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仓容4万吨,国有企业完好仓容将达到16万吨。

(二)统筹粮食物流网络建设

构建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对接长三角三省一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机制的要求,依托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骨干网,发挥江河海运输优势,构建“通道+线路+枢纽节点”多层级一体化物流体系,综合运用水运、公路运输等运输方式,构建粮食物流骨干网络。

推进粮食物流枢纽建设。对接国家粮食物流枢纽建设,加强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规划打造南通港天生港区横岗沙作业区10万吨级粮油泊位物流项目,提高多样化物流服务能力,发挥引导分散资源有序聚集、推动区域粮食物流集约发展功能,在满足区域粮食需求中发挥骨干作用。

(三)推动仓储设施绿色发展

推广绿色仓房建筑。引入绿色环保、智能安全、装配式建筑理念,选择新型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提升现代粮仓功能性结构和功能性仓型,满足分品种、分等级、分仓储存需要。鼓励开展仓顶太阳能发电应用。

推行绿色生态储粮。大力应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集约环保储粮技术,鼓励低温准低温储粮、生物技术防虫治虫、快速检验设施配备等,实现粮食“常储常新常鲜”。

应用绿色作业装备。开展节能环保改造,提升粮食清理装备水平,推行净粮入仓;应用密闭输送装卸设施,着力解决平房仓进出仓及作业环境短板;推广先进散粮接发设施等作业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有效提升物流对接能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粮食物流设施标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粮食基础设施融合,提高粮食多式联运不同运输方式转换效率。

(四)推进仓储物流精准管理

建立健全制度。细化量化库区环境、仓储保管、出入库作业、质量检验、机械器材等管理目标,完善各项规章,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行为有标准、责任有落实、工作有考核,实现粮食和物资储备零事故。

加强日常管理。推进管理现代化,优化作业流程,实现对收购储存、运输中转、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精确成本核算,精准业务运营,严格预算核算,实现降本增效。

加强智能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仓储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管理规范、数据共享、监督高效,有效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五、构建高质量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龙头带动、品牌打造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产业集群、苏粮特色品牌和行业科技装备发展,提高粮食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水平,实现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

(一)优化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游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销对接和协作,通过定向投入、专项服务、良种培育、订单收购、代储加工等方式,建立原料加工基地,探索开展绿色优质特色粮油种植、收购、储存、专业化加工试点;向下游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粮食供应链。

推动产业集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资金进入基地,发挥基地的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科学规划粮食产业布局,注重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积极招引国内外大型粮食深加工转化企业,增强长三角区域粮油食品等供应能力,形成一批以江苏省银河面粉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面粉加工、南通市正场油脂化工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食用油加工、南通渔湾米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本区大米加工等粮食产业集群。

(二)培强产业主体

培育重点关联企业。引导支持粮食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调优种植品种,实行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完善储备粮市场竞价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增效。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创新重点种植企业参与地方粮食储备机制,鼓励收储企业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做强做精主业。

培育粮食购销主体。加大企业重组力度,巩固和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主体,推进国有收储企业改革,提高规模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承担粮食购销主体责任。推进粮食业务重组,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三)做亮特色品牌

推进品牌建设。通过质量提升、自主创新、品牌创建、特色产品认定等,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通州粮食名牌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申报“中国好粮油”产品、驰名商标、江苏名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公用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等。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创“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

强化品牌推广。积极整合粮食品牌资源,打造区域品牌联盟,提升地产粮油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绿色优质粮食品牌宣传、发布机制,对接展示展销信息平台,畅通产销推介渠道,组织参加品牌产品交易会。加强粮食产品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六、构建高效率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物资储备动态平衡

按照统筹布局、分级负责、分类管理、信息共享要求,科学确定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完善储备设施,创新储备模式,规范储用办法,形成通用物资和专用物资相支撑的物资储备格局。

(一)落实储备规模

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品类目录。按照规模适度、应急够用、保障有力、节约支出的原则,重点参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应急物资分类及编码》(GB/T38565-2020)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的《应急保障重点物资分类目录(2015年)》,结合通州区常住人口数量、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市场需求特点,与应急、财政等部门确定物资储备品类名录,以生活类救灾物资为主,具体包括棉被、救生衣等纺织产品,救灾帐篷,行军床、雨具、蚊帐等日用品,医用防护口罩、安全帽等个人防护装备,按照通州区二级响应要求测算具体数目并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并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做到各级物资储备品类目录各有侧重。

科学测算物资储备规模。以经济社会安全保障需求为目标,科学测算应急物资合理储备规模,并结合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吃穿用住等通用物资储备管理,做到应急物资应储尽储。加强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对区内储备点位各品种的应急物资器材,查漏补缺,管理到位,保证应急物资储备完备。建立生活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实物储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并实现动态平衡。以江苏省和通州区历史最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峰值需求”为参照,合理确定公共卫生物资储备规模结构和储备区间。考虑复杂情形,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性品类储备。“十四五”期间,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底线思维,逐步提高通用性物资储备规模、品种、质量。

(二)健全储备机制

健全储备协调机制。整合优化区各相关部门物资储备管理职能,加快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物资储备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物资储备责任制,落实各级政府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做到应急物资应储尽储,管理到位。统筹物资储备品类确定、物权归属、调用流程。加快建立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商业储备和城乡居民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物资储备机制。

优化储备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分级动用、配送保障、轮换回补等运行方式。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区域安全状况、突发事件等级,适时启动地方储备分级动用机制,引导企业释放商业储备、依法运用企业社会责任储备。完善应急状态下储备物资协同保障机制,确保各级各部门根据应急指令,按照应急预案程序,第一时间配送所属储备物资。规范储备物资采购机制,畅通采购流程,保证采购物资质量和功能。规范物资征调轮换机制,依据物资储备品种目录、储备时间、品质状况等拟定轮换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应急物资储备动用后应按期回补,保证数量充足。

强化储备监督机制。加强专业、行业和属地监管的统筹协调,发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专门机构作用,加强储备数量质量监管职能,定期组织对各级各类储备开展数量质量大清查,强化地方监管力量对同级储备数量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积极实行分类储备。不断优化储备品种结构,提升物资储备保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专用物资原则上由相关主管部门储存,通用物资由物资储备部门公开采购,统一储存。市场周转率高的实物储备主要委托企业协议储备;市场周转率低或难以落实企业储存的有关物资依托政府部门下属物资储备库实物储备;有关产能储备由政府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落实。鼓励引导社区、企事业单位与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行建设分级仓储设施。根据储备物资名录及规模定位,分级建设物资储备仓库设施,以满足应对较大风险挑战需要,确保在发生应急需求时,第一时间“拿得出”“跟得上”。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动态更新,确保储备物资动态平衡,品种、规模、质量全面达标。

推进仓储设施建设规模全面达标。按照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制定综合物资储备库仓储建设规模,仓储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满足通用应急物资应储尽储的要求。引导粮食和物资仓储设施融合建设,建设综合型仓储设施,实现设施共建共享。

按照配套完善、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要求,加快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满足物资储备绿色保质、分类利用、减损增效的需要。按照节能环保、绿色仓储、现代物流的要求,推进新仓型、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打造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绿色环保、平战结合的现代化仓储设施与应急物流基础设施。配备多层货架、组合托盘、仓储自动装卸车、叉车等设施,提高集约储存能力,实现作业机械化;配备必要的运输工具,整合物流资源,增强配送能力,确保第一时间送达。

七、构建一体化应急保障体系,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一体化应急成品粮油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指挥协调机制,强化分级管理、联动协作,加强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储备设施融合,构建应急保障供应链和物流网络,提高应急保障效率。

(一)健全应急保障指挥协调机制

完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制定应急保障制度,结合物资储备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健全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明确指挥程序、主要任务、应急储备、应急征用、财政奖补等,夯实应急保障基础,提高应急保障快速反应能力。

强化多级应急联动协作。建设分级管理、逐级保障、层级响应、区域合作机制,规范政府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的品种种类、数量规模、区域布局、储备方式、联动联保、经费保障等,坚持资源信息共享、设施共用、联动协作,统筹应急保障成品粮油和物资、信息、物流资源,做到“小灾域内自救,大灾区域共救”,提升一体化应急联动效能。

强化应急预案演练。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理顺关系,增强协同,确保相关单位和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置内容、程序、方法及相关要求等,为高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坚强保证。

(二)推进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优化粮食和应急物资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推动仓储设施多功能融合发展,提升仓储设施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应急保障效能。

建设区级应急物资保障中心。按照“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结合区域实际,完善区级物资储备库改造建设,按要求按节点落实救灾物资和防疫物资储备,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管理运行制度,全面提升保障能力水平。依托粮食物流(产业)园、粮食和物资储备企业、骨干加工企业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区级应急物资保障中心,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急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原则,统筹应急成品粮油和物资筹措、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

建设应急保障储备设施。鼓励利用现有储粮设施,结合应急成品粮和各种物资储存特性,改造或升级应急储备设施,建设一批应急低温储备库,配套信息化设施和相应现代化作业装备,作为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所需成品粮油与各种物资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三)构建安全高效应急保障供应链

突出平时与战时相结合,构建应急保障供应链,强化规范管理,健全统一生产采购调配机制,整合物流与配送资源,确保应急保障安全、高效、畅通。

增强应急保障配送能力。支持骨干粮油、物资等单位推进集装单元化、智能投递设施等“无接触式”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和推广应用,健全末端配送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实现粮食和物资应急保障全程无缝衔接,筑牢应急反应基础。

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供应。按国家统一要求建立成品粮应急储备,优化粮油应急加工供应网络,优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企业和应急运输企业,稳定产能和物流能力,确保粮食应急保障“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力强”。

八、构建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新格局,促进管粮管储现代化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发挥科技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智慧智能支撑,促进融合发展,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重加快制度建设、提升政务服务和监督能力、强化质量监测、推进节粮减损,形成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治理体系,促进管粮管储现代化。

(一)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粮食收购、储存、调运、加工、供应等各个环节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智能仓储、智能烘干等技术,建成具有通州特色的“智慧粮食”新体系。鼓励有条件企业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完善行业特色科技服务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促进技术要素与人才、资本等要素融合发展。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鼓励各类主体参与研究制定规划、政策和标准,建立完善粮食行业特色科技服务体系。

推进智能化粮库建设。推动数据、视频技术应用,聚合链接,实现数据共享。升级粮食监督检查平台,促进市场监管、大数据监管与信用监管有效衔接,推进涉企信息的统一归集、共享和应用。

提升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平台功能。以“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运用”为目标,贯通国家局平台和省局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做到储备粮“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提升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储备粮管理业务规范化和数据标准化,提升仓储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突出储备粮数量、质量和安全管理,提升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共享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形成储备粮监管全覆盖。

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水平。建设物资储备信息系统,开展物资储备库信息化建设,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将物资出入库、储存保管、调运配送等数据通过统一的系统进行管理,实现物资管理的数量精准化、监测实时化、仓储监管智能化和日常管理可视化,构建全覆盖的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信息维护、数据归集和应用创新,在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应急物流等方面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应急管理数据共享开放,提高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

(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加强粮食安全责任考核。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部门协同负责的粮食安全责任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推进有力、发展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

提升日常监管工作水平。完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行政执法行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加强检查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监管与“智慧苏粮”融合形成闭环,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

加强全链条节粮减损建设。开展粮食安全与节粮减损科普教育,带动社会各行业树立起粮食安全人人有责意识,形成爱粮节粮的良好社会新风尚;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健康消费,倡导光盘行动,支持餐饮企业引导顾客文明用餐、节俭消费、抵制餐饮浪费。推进重点环节减损,重点提高收购环节粮食清理烘干能力,推进仓储环节绿色低温准低温仓储设施建设,引导支持加工环节企业适度加工,发展先进工艺。

加快人才培养与建设。加强基层一线仓储保管、质量检验、设备研发、市场营销等粮食和物资储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造就“粮工巧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粮食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九、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区内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机制,完善规划监测评估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环节各重点工作,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强化组织协调

区各相关部门在“十四五”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分工负责、密切合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发展改革部门(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工作,推动“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财政部门要强化对政策、工程和项目的支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发展事业;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优质粮食品种的种植推广,在稳定产能产量的同时增加优质粮源供应,支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评定;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优先安排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能职责,支持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的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

加强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支持,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争取中央及省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粮食和物资储备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用地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对粮食和物资储备重点项目用地予以倾斜支持。

(四)优化发展环境

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省市条例,修订完善区粮食生产加工、收储调控、仓储物流、物资储备、应急保障、人才激励等涉及粮食流通与物资储备各环节的管理办法,加快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健全依法治粮和依法管储制度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安全生产检查和事故报告制度,保持高压,加强关键环节安全管理,提高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解读:点击查看